微信扫一扫
第四十章 三峰鸣条
打自舜帝让摄政帝禹总师朝事,自己南巡到苍梧山。算起来已经四年了。四年之中,舜帝在九嶷山虽然没有大兴土木建造离宫,却始终驻跸九嶷山,以此为依托,向四方辐射巡视,足迹踏遍了五岭,踏遍了岭北、岭南,踏遍了苍梧九嶷。足迹所到之处,农作方法是进步了,粮食增产了,矿业也有了发展,对麻风、瘴气、虐疾的防治也摸到了一些规律,长在云雾里的茶叶生产再不是完完全全的自生自灭状态,小规模的学校也开办起来了······中原的文明逐渐地渗透到了南疆的每一寸土地。但是,有一件事情却无法使舜帝释怀,那就是水患之害。南方的水患之害虽说没有当年中原那样猛烈,但却总是连绵不断。当年北方洪涝大禹治水之时的所有方案都曾交由舜帝审定,舜帝十分赞赏禹疏通河道,导流入海的方案。打自来到苍梧九嶷山里,已经基本摸清山脉走向和水流的走向,他按照禹治水的办法,亲自制定了九嶷山的治洪方案。
舜帝带领山民开山凿石引水导流,已经花了不少脑筋和精力,虽说是小打小闹,虽说是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很有些成效。在南方现行条件下,要想像当年陶唐古国时期共工、鲧伯、大禹那样大规模地举全国之力治水,眼下不太现实,惟有的办法是各个击破,长治不懈。
秋收已经完结,又到了冬季,到了利于南方兴修水利的季节。按照早已经拟定的计划,舜帝到了九嶷山外一个叫屋脊岗的地方考察,这里是今年治水的重点。屋脊岗山很高,山势陡峭,古木森森,站在远远的地方望去,像煞了南方乡村农舍的屋脊。爬上山脊向北鸟瞰,三面朦胧的远山与脚下横亘的山脊,恰好把中间平平整整的田畴、顺着远山脚蜿蜒曲折的河流箍成一圈。东面不远处一山丘之上,可以看见一座高高筑起的石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城只有半截,并未完工。舜帝不解,就决定下山找个本地人问问原因,在山脚遇见了当地的酋长。酋长知道了舜帝已经来到屋脊岗,特地赶来迎接,以尽地主之宜。
舜帝向酋长问询起水患,问起半截石城。里正向舜帝说起了当地的一个传说。酋长说,在属于九嶷山地域的屋脊岗以北的田畴中,分布着黄龙头、小龙眠、青龙塘、蟠龙井、石龙观、老龙岗、横龙山、蛟龙潭、上龙盘九个村子。九个村子分别被九条孽龙占驻着。东面有黄龙和麻龙,南面有小白龙和青龙,西面有蛟龙和虬龙,北面有石龙和鳝笼。一条老花龙则占驻在田畴中部的一个石丘的洞中。九条龙占驻的村子附近或者有河,或者有沟渠,或者有泉井,一句话,都有供它们戏水的地方,只不过水面都不大。久而久之,九条龙都嫌能活动的水域太少,就聚集一起商量,要把屋脊岗东端河沟汇集后流入潇湘的唯一的口子堵起来,这样,平畴就可以变为大海,变为它们的共同乐园。土地神不愿意让九条龙毁坏良田,涂炭生灵,千方百计地阻止九龙的野心,就到衡山请地藏菩萨劝戒九龙归海。地藏菩萨趁着夜色偷偷地出了衡山到了屋脊岗。他找拢九龙交涉,可是,九条龙横蛮无礼,根本不听劝告。地藏菩萨虽然十分恼怒,但是因为是菩萨心肠,只愿行善,不忍心杀生,就决定连夜神不知鬼不觉地为老百姓就近在山上筑一座城,建起城头寨,做为救生之地,以安置住在田畴中的老百姓。地藏菩萨主意一定,就解下束在腰间的赶山鞭,驾起祥云,到九嶷山驱赶石头来筑城。地藏菩萨念起咒语,挥动赶山鞭,九嶷山的石头刹时变成了羊群。赶山鞭下,羊群一泻千里,眨眼之间就被赶到了离屋脊岗不远的东山上。地藏菩萨又念起咒语,刹那间石头就叠成了一段厚厚的城墙。
当地藏菩萨把九嶷山第二趟石头赶来把城头建起来的时候,土地神发觉了。在土地神看来,在高山上筑一座城,虽然可以安置生灵,但是,让肥得流油的田畴变成了湖泊,良田没有了,还不等于要了老百姓的命?土地神不忍心让老百姓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变为汪洋大海,他认定筑城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于是就决定先委婉地阻止地藏菩萨筑城,然后才想积极的办法阻止九龙的孽行。
地藏菩萨回身去九嶷山赶第三趟石头的时候,土地神摇身变成了周游四方的彭祖,等在地藏菩萨赶石头必经之路上,让幻化成羊群的石头过身之后,土地神迎着地藏菩萨走去。
地藏菩萨见是一个仙风道骨的老者,有意讨个彩头,就问道:“你老人家可否看见我的羊群过去了?”
化成彭祖的土地神答道:“我只看见了一些石头在滚动,没有看见什么羊群。”
法力一经识破,就丧失了作用。方才还在奔跑着的羊群,一下子全变成了一大堆石头,硬邦邦地堆积在不远外的茶山边。地藏菩萨认为是遇见了高人,深深地作了三个揖,转身又奔向九嶷山。他要赶在天亮之前把城筑好,因此必须再去赶一趟石头。土地神这一次跟到了九嶷山下,他“喔喔喔”地学着公鸡啼晓。地藏菩萨以为天亮了,只好偷偷地离开九嶷山,回了衡山。
酋长说:土地神为了不让自己所管辖的田畴变为海,虽然阻止了地藏菩萨所采用的消极办法,但是并没有想出劝阻九龙不再作孽的办法。因此水患年年依然。
舜帝边听酋长说事边在思考。
关于龙,舜帝听说过,巨首长身,有耳有角,有鳞有爪,可以飞腾,可以潜渊,可以通天达地,可以乘骑。但是舜帝却从来没有看见过真正的龙,只知道很多关于龙的传说故事。比如说龙身而人头的雷神,人面蛇身而赤色的烛龙,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的轩辕等等。从一些氏族的图腾也常常可以看到龙,图腾中,龙即是蛇,蛇即是龙,龙蛇一体。当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到来的时候,氏族间攻战、征伐频繁,一些强大的民族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以威镇其它图腾氏族,于是神化自己氏族的图腾,就有了巨首长身,有耳有角,有鳞有爪,能兴云播雨,变化无穷,震为雷,激为电,和为雨,怒为风,乱为雾,凝为霜,散为露的龙的形象。由于龙有如此神力,故而炎帝、尧、太昊、鲧、以及胡、越、氐、羌等氏族都崇拜龙、以龙为图腾。
酋长说所有的人都相信传说中的故事,都相信水患是孽龙作祟。舜帝没置可否,他要作实地考察。走了一圈后,弄清了情况,传说中的九条龙实际上是九个村子的霸头,从他们的祖辈开始,就把持着村子。每个村子原来都有条小河,而且河河能互通。由于九个村子的头都十分霸道,都想统领其它八村,于是就矛盾不断,争来争去就把互通的河阻断了,各自在村头筑起堤坝,洪水一来,堤坝阻挡,泄流不畅,泛滥成灾。
舜帝决定采用和缓的疏导办法,劝导各村撤除堤坝,先让河水通畅,从屋脊岗东端的两河口溯潇水湘江后进入洞庭湖,然后顺长江入海。舜帝听说绰号老龙的是九龙之头,就要酋长去把老龙请来。舜帝用十分温和的语气晓以大义,要老龙劝慰其它八龙。老龙答应回去找八龙商量后回话。
老龙找来了其它八龙,并且把舜帝的话原原本本作了传达。蟠龙井村的虬龙一听,立马怒火中烧,说道:“我们各自逍遥快活,他舜帝凭什么管我们?”青龙塘村的青龙附和道:“难道他是玉皇大帝不成?不听!不听!”蛟龙潭村的蛟龙更是出语狂妄,说道:“他舜帝是龙,我们也是龙,难道我们九条龙,还怕了他一条龙不成?干脆灭了他得啦!”
正在这时候,舜帝到了。舜帝耐心地剖析九个村子各自为政筑堤塞坝的危害,宣讲了和谐相处的好处,列举了三苗因为不听号令而吃的苦头。舜帝的慈爱和真诚,舜帝不愠不火、不紧不慢、循循善诱、充满关爱的君子之风,深深地打动了九个霸头,纷纷表态:愿意听从舜帝统一指挥,齐心协力根除水患。
舜帝带领九个村子同时动手,捣毁堤坝,疏通河道,历时四个月,春来发大水时,九个村庄的万亩平畴再不受洪水的淹没,大家安居乐业,齐赞舜帝功德。
光阴荏苒,转眼间又是仲夏,又到了南方多雨季节。几天几夜的恶风暴雨,九嶷山山洪暴发,山谷中急流一泻而下,九嶷峒,鲁观峒一类田峒倾刻间积水成湖,百姓叫苦不迭。风停雨住之后,舜帝召集山民们商量如何导源制洪,但是无论舜帝怎样动员,山民们就是按兵不动,都说引起水灾的原因是三峰石下孽龙作怪,孽龙不除,治水就是一句空话。对于水患的这种认知,与屋脊岗人当初同出一辙。而今又有山民口口声声说亲眼看见了孽龙作崇,就更加难以激励出山民们治水的热情。
舜帝崇拜凤,有虞氏以凤凰为图腾。传言说:黄帝具有“龙颜”、“龙形”、“黄龙体”,尧是赤龙之子。舜帝并不相信“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之说,但是,对于一些亲眼得见过的现象却又觉得难以理喻。自然界中的风、云、雷、电、水、火,既有形而又无形,有形时有如龙蛇之体,无形时又象是在显示变化无穷的神力;一年之中,雷电出现时,龙蛇也出洞了,冬季没有雷电,龙蛇也正好冬眠;水灾来时江面掀起的卷卷风有如游龙戏水时龙尾在蜿蜒伸屈,火灾来时风助火势犹似龙身四处腾挪。因此,舜帝也以为龙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祥龙,善龙、孽龙、恶龙之分,只是有人有缘看见,有人无缘看见而已。而今,九嶷山民若干人都说亲眼得见过孽龙作怪引发水灾,舜帝决心亲自视查,对是否是孽龙作祟讨个说法,以澄清事情真象。
舜帝腰挂三尺青锋利剑,叫了支持治水方案的酋长石寿,又要说亲眼见过孽龙的川土引路,然后出发上九嶷山寻找孽龙。
九嶷山纵横数百里,山峰连着山峰,处处古木参天,整天云雾缭绕。舜帝带了石寿、川土翻了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过了一条山沟又一条山沟。当又翻过了一座大山之后,三人到了紫荆河边。紫荆河河面并不宽,河床顺着山谷。河两岸实际上就是山腰。山腰上有绿荫蔽日,也有枯藤老树。暴雨刚罢,这时候的紫荆河水混浊得很,沿河边有一空坪,虽有积水,但却青草茵茵。舜帝的到来,百鸟聚集,不但不惊,反而如同欢迎久别的亲人回归般飞向舜帝,翩然起舞,啁啾嬉戏,使舜帝想起了萧韶九成,凤凰耒仪的热烈场面。他在青草坪上找块石头坐了下来。百鸟先时围绕着舜帝唱着舞着,后来就落在了舜帝的四周的草坪上。几只仙鹤也飞来了,落在了舜帝的手臂和肩膀上。舜帝亲切地抚摸着仙鹤洁白如雪的羽毛。仙鹤亮一亮翅后,身子紧紧地依偎着舜帝,撒娇般把头伸进舜帝的怀里。
休息了一会儿,舜帝三人与百鸟作别,又翻过一个山脊后,就开始攀登三峰石。
三峰石是九嶷山的最高峰,三个山峰高高矗立,直指蓝天,摩崖石壁陡峭险峻。远望“峻极于天”的三峰石,那三峰恰似尾卧于地,腰挺于空,昂首欲腾飞霄汉的蛟龙。三个巨峰下起伏重叠的岩石,恰如龙的脊骨。
舜帝挥动利剑劈荆斩棘。三人亦步亦趋,时而攀沿,时而匍匐爬行,老半天才登上三峰石顶。
舜帝气喘吁吁,浑身倦乏,极目四望。三峰石下,一片茫茫湖泽,不着边际。时下风已停了,雨已住了,那湖泽却是浊浪排空,波涛翻滚。舜帝定睛细看,隐约中只见湖泽之中数个既像巨蟒,又像巨鳄,又像巨蜥的怪物昂首翘尾,角逐嬉闹,翻波吐雾。怪物掀起的巨浪,冲击得山石发出惊天动地的响声,宛如电闪雷鸣。石寿和川土也看到了,惊呼着:“孽龙!孽龙!”
舜帝问川土:“那就是你所见过的孽龙吗?”
川土说:“正是的。”
舜帝问:“除了孽龙就不会有水灾了是吗?”
川土说:“是的。”
舜帝心里想,不把人们心里的“孽龙”除了,治水断难发动起来。因此,尽管心里对那怪物究竟是什么也没有底,他还是决定当着川土的面除掉怪物,以扫出实施治水方略的思想障碍。
舜帝三人到了湖泽边。石寿与川土在山边砍下香杉十s数根,用篾条绑扎成一个巨形木排。舜帝叫石寿与川土撑伐木排,自己手握青铜利剑腾身上排。石寿与川土用竹蒿把排推离岸边,然后借助原动力,架排如飞,径直冲向怪物。
怪物在九嶷山中潜伏多年,食有唾手可得的山雉野兔、小鸟、竹鼠,寒来冬眠,炎暑戏水,飞禽走兽以及人类都望而避之。养尊取优之中的怪物自然少了防备心理,舜帝乘木排飘然而来的时候,利剑起处,白光之中,已有数个怪物被腰斩,红血泛散,满湖腥膻气。舜帝感觉有些晕眩,浑身疲软,一个踉跄,几乎跌倒。这时候,剩下的一个怪物似乎方明白了怎么回事,兴许是同类尸体血腥的刺激,这怪物并不逃遁,反而怒目圆瞪,头昂出水面三尺高,乌青的鳞片嘶嘶竖起,虎虎生风,劈波斩浪麻直飚向舜帝。舜帝腾离木排,避开锋芒,复落到木排上,立足未稳之时,那怪物已经转过身来。怪物虽然身长数丈,运动起来却十分敏捷,由于转身而掀起的巨浪,激荡得木排时沉时浮,摇晃不定。舜帝极力镇定,一因年岁终将大了,二来腰斩数个怪物,耗废了许多精力,摇晃的木排把舜帝闪倒在排上。怪物见机而入,倏然逼向舜帝。舜帝急转身子,努力站稳,高高举起利剑。怪物并不示弱,把尾巴甩向舜帝拿剑的右手臂,手臂和剑一霎那间就被缠得结结实实。舜帝的右手动荡不得,就挥起左手狠劲砸向怪物。
不知什么时候,舜帝与怪物搏斗的地方百鸟云集。轮流着冲向怪物,啄得鳞片满天飞起。怪物似乎也有了同归于尽的打算,面对攻击,毫无惧色,头高高昂起,张开血盆大嘴,嘴里的信子吱吱抖动。舜帝急中生智,把个左拳狠劲塞进怪物的嘴里,一直捅到的咽道。怪物全身剧烈抖动,缠着舜帝右手臂和剑的尾部也松脱了。舜帝趁机用右手挥动利剑,把怪物的头一刀斩落。
当舜帝将左手从怪物嘴里拉出来的时候,压根儿成了血人,头上、脸上、身上被怪物的血喷得绯红,尤其是左手,已经被怪物尖利如钻的牙齿刮得血肉模糊。
舜帝筋疲力尽,重重地跌倒在木排上。
石寿与川土早吓得面如土色,匍匐在木排上不敢动荡。当最后一个怪物被舜帝腰崭之后,剧烈颠簸的木排慢慢恢复了平衡。湖面平静了,怪物喷吐出的刺鼻瘴气和着血腥味久久不散。
舜帝奄奄一息。在石寿与川土呼天嚎地的呼唤声中微微睁开双眼,定定地望着两人,嘴角泛起一丝微笑。嘴十分吃力地翕张着,终于从嗓子里挤出了声音:“孽龙已……除,治水……治……水。”
石寿与川土把木排撑到了岸边。舜帝静静地躺在漂浮在水面的木排上,在九嶷山的崇山峻岭之中,仰视着苍天。
迷迷朦朦之中,遇见了仙风道骨的何真元。
舜帝道:“何侯怎么会在这里?”
何侯道:“是我师傅说叫我在此迎候圣帝。”
舜帝道:“是王倪吗?”
何侯道:“是王倪。”
舜帝道:“王倪可是在神农之前就得道的人,距今至少有一千数百年了。你是什么时候拜他为师的?”
何侯说:“在少昊金天氏时。”
舜帝吃惊地说:“那你不是有三百多岁了吗?”
何侯说:“是的。你是得见过的,小人天天修炼,以待飞升。”
舜帝道:“要飞升,谈何容易!人真能够飞升吗?“
何侯道:“飞升成仙有两种情况:根底浅薄的凡人要飞升全靠自己苦修苦炼,德劭日月的圣人则只要时机成熟上界就会来迎接他飞升。圣帝是德劭日月之人,上界马上就会有人来迎接。”何侯说罢拿来了竹简和笔毫:“圣帝还有什么话要说就请写下来。”
舜帝就在竹简上写:“咨,尔禹,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又写上了叫娥皇、女英不要寻找一类话在竹简上。
何侯打来了热腾腾的仙泉水,拿来了衣服,叫他沐浴更衣。却见禹、皋陶、伯益、娥皇、女英等都来了。他说道:“虞舜要超凡脱世、飞升上天了,你等各自尊重。”
他在何侯的招呼下沐浴更衣。
忽然,天空中一阵异香伴着悠扬的音乐从天际传来,彩云缭绕之中,瑶车、玉辇、旌霓、羽盖、天仙款款而来,一个上仙向他拱手说:“圣天子在人间已经功德圆满,吾等奉太乙钧旨,迎接圣天子仙归。”
他稽首受命,随众仙飘飘而去。
舜帝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脸上没有痛楚,只有勤民而终死得其所的微笑和治理九嶷山水患之业未竟的遗憾。苍天悲泪,溪泉低泣,万峰垂首!一阵一阵风呼呼地吹过,吹得满山满岭的树条啊竹枝啊灌木条啊以及茅草都呜呜发声,宛若为舜帝驾崩九嶷而悲泣。
有诗曰:“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有文曰:“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
舜帝驾崩九嶷山三峰石下,哀风低泣,万条悲鸣。从此后,三峰石又叫了鸣条峰,也叫舜峰。
石寿和川土悲恸欲绝。二人把木排撑到岸边,商量着如何安排舜帝。把遗体弄下山,然后厚葬,这固然最好,但是九嶷山山高岭陡,荆棘丛生,下山压根儿就没有路,当初上山之时在没有任何负重的情况下都难如上青天,倘若抬了舜帝遗体,根本就无法下山;纵使勉强搬运,凭二人之力,不要半月,也需十天才下得山,然而,南方的仲夏炎热难挡,要不了两天遗体就会腐烂。思来想去,二人决定把舜帝先暂时掩埋在三峰石,然后回去报信。二人把舜帝的遗体抬到了三峰石下,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异常美丽的岩洞。岩洞里金砖铺地,银幕作帘,玛瑙当桌,宝玉为椅,奇珍异宝,应有尽有,而且凉风习习,沁人心脾。石寿与川土把舜帝的遗体抬进洞里,又把洞口封好,然后在崖壁上刻上了记号。
百鸟突然哀鸣不断,那叫声撕破长空,空谷传音,异常悲壮。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