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历史小说:《千古帝舜》第二十九章 卿云见命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各地祭舜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历史小说:《千古帝舜》第二十九章 卿云见命

转载 姚彬2021/11/19 12:02:23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17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第二十九 章卿云见命


舜帝已经不年轻了。

从恒山回到蒲坂,接而连三出了几件事颇令舜帝头疼。

头一件是大司农弃去世了。

弃是朝中年岁最大的老臣,帝尧的同胞兄弟,帝喾的长子,说起帝喾为什么给他取名为弃,其间还有一段故事。

帝喾的正妃姜源踩到了一个巨人足迹的拇指上,立刻觉得浑身酥软,心旌摇荡。夜来,梦见一个巨人对她说:“我是苍神,奉女娲之命。同你做了夫妻。你得好好孕育我们的孩子。”
   那以后,姜源怀胎数月,生下来一个孩子。这孩子落地后不哭也不闹,瘦骨嶙峋,姜源觉得很讨厌;这孩子来历不明不白,姜源又觉得是个耻辱;就叫宫女将孩子抱出去偷偷丢了。宫女把孩子用细葛布裹好,抛弃到野外草坪上,就有牛羊给孩子暖身、喂乳。帝喾知道了,叫人把孩子抱了回来。可姜源又要人把这孩子丢到了更远的山林中。结果又有母狼给孩子喂乳。帝喾知道后,又叫人把孩子抱了回来,并对姜源说:“这孩子两次大难不死,必是奇人,不能再丢了。”姜源不听,对帝喾说:“将这小东西只穿一件单衣,然后放在水池的冰上,两个时辰后,如果他不冻死,我就留下他。”姜源是炎帝后裔,其任性尽人皆知,帝喾拿她没办法,只得按姜源之说把孩子脱了衣服后放在冰上。奇事又出现了,无数大鸟抖落羽毛,给孩子铺垫,又扑到池中,将孩子团团围住,密不通风。两个时辰过去,那孩子安然无恙。大鸟悉数飞走了,孩子经不住寒冷,哇的哭出了声。姜源认为孩子是神,转怒为喜,把孩子抱回宫中。就因为这三次抛弃,这孩子名就叫了弃。

挚是帝喾的长子,弃是老二,后面还有契和尧。四子之中,挚骄奢淫佚,弃宅心仁厚,尧聪明练达,圣明仁智。

弃为人笃实好学,儿时就有大人一般的志气,与儿伴游玩戏耍时,喜欢载培葛麻豆菽,长大成人后,更喜爱农耕,常常观察土地,看哪些土壤适合种植黍、稷,哪些土壤适合种植薯、豆,然后就种下这一类农作物,农人都学他种。帝尧取代挚继承大统后,任用弃农师。弃尽心尽力辅佐帝尧,勤于王事,建功立业。大洪水时期弃与帝尧共赴国难,跟禹一道,投身治水;帝尧决意退位时,弃力主帝尧禅位于虞舜;帝尧殡天后,弃又千方百计把摄政帝虞舜找回践天子位;水患消除后,弃又全力以赴投身灾后重建,劝稼穑,兴农桑,振鱼牧。有虞国能够政通人和,歌舞升平,弃劳苦功高。舜帝就曾经夸赞弃说:“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意思说:弃啊,当老百姓刚开始饥饿的时候,你早已经播种下了农作物,有了你,老百姓是不会挨饿的。
   兴许是苍天有意,弃这位识农时、懂物候、善耕种的华夏稷神死在了农业兴旺发达的益州大泽农业考查之中。舜帝得到噩耗,顿然失声大哭,下令辍朝七日,举朝深切悼念,然后把弃葬在了益州大泽边,并将这大泽命名为稷泽。

第二件事是大司徒契的逝世。

契跟弃一样,是帝尧胞兄,两朝元老。契的出生也有一段传奇故事。

帝喾的二妃简狄在玄池洗浴,吞下了一颗燕卵,从此就怀了孕。因为简狄生育时难产,找医生开刀才把孩子取出,所以帝喾就给孩子取名为契。帝尧继位后,任命其兄契出任大司徒,负责教化。虞舜入朝时,正逢契有病,就代契任司徒,契言传身教,虞舜受益匪浅。尔后虞舜做了太尉,身体已经康复的契仍旧做大司徒,这一做又是若干年。契跟弃一样,尽心尽力辅佐帝尧,勤于王事,建功立业。与弃等几位老臣一道,力主帝尧禅位于虞舜。帝尧驾崩,虞舜避丹朱于南河之南,契与弃千方百计把虞舜请回平阳继承帝位。虞舜摄政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契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他,对虞舜“重教化,少诛杀”的思想创造性地发挥,在全国推行五典之教、兴教办学、养老敬贤等方面颇有建树。难能可贵的是,契从始至终没摆半点皇亲、长者、老臣的架子。契的去逝,舜帝痛心疾首,和对弃一样,下令辍朝七日,举朝深切悼念,然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老臣一个一个的去世,不再年轻的舜帝无比感伤。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段时间里,他都在回顾走过的路。

打自从三皇中的燧人氏开始,历经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帝尧,至他帝舜,已经走过了五千年。这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应该属于中华文明的产生过程,也是基本完成缔造中华,凝聚民族,建立国家的过程。如果要论起从黄帝起的五帝在缔造中华、凝聚民族、缔造国家方面的贡献的话,他认为黄帝的功绩在于肇始奠基,颛顼帝喾做了添砖加瓦工作,帝尧的贡献则是竭力推进、而他虞舜的功绩可说是全面完成。数十年的从政生涯,自己刻意作为,他举贤任能:举“八元”使布五教,用“八恺”以揆后土,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位贤臣;他纳言从谏: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他开创了中国官吏铨衡考核制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他惩治奸佞:流共工,放兜,殛伯鲧,迁三苗;他重教化,少诛杀:为感化三苗而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宫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他实现了中华民族南北交融和团结,扩大了疆域:黄帝时疆域南只到长江,颛顼时南疆也只到长江南沿,尧时洪水泛滥,南面三苗趁机在江淮、荆州作乱,是他,才征服三苗,使南疆直到交——五岭以南,疆域“方五千里,至于荒服;他敬敷五教: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开创了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他兴教办学:命夔典乐,教胄子;开办小学、太学,设小庠、大庠,首开养老制度;他定五年巡狩之制:齐“七政”,定“五礼”,统一历法,统一度、量、衡。

特别是在民族大统一和完备国家机制方面,他处心积虑,感天动地。

远古时候,土地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富庶。这一带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土质松软,地力肥沃,气候温暖,空气湿润,无论是从事游牧、或是渔业、农耕皆宜。因而部落之间、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常以逐鹿中原为目标。炎帝末期,西方炎黄族、东方东夷族、南方苗蛮族先后进入中原,使中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最后败炎帝于阪泉,擒杀蚩尤于涿鹿,组成了以华夏集团为核心,以华夏和东夷集团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集团。南方苗蛮集团虽然严重受挫,但并没有被征服,于是形成了南、北两大集团的对立。黄帝时期的疆域南面仅到长江。到颛顼时期,势力范围南面扩大到长江以南。帝尧年老时,天下大水,国家艰难,三苗又趁机在江淮、鄱阳、荆州数次作乱,无遐顾及疆域的扩大,以致他的第一次南巡也只到得长江以南的安徽霍山。他虞舜以前的古帝王谁都没有解决好南、北民族的对立。

到了他舜帝时期,他采取怀柔政策为主的办法,使南、北民族对立的问题得以解决。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他则认为德不厚方行武,非道,于是修教养德,三年执干戚而舞,征服了三苗,改变了三苗的风俗习惯。他之所以将三苗集体迁移到北方,目的就是为了使南方民族大量融合到北方民族之中,使民族习俗相互得以同化。对于少数三苗中的顽固分子向更南方的崇山峻岭中退避,与失败了的炎帝家族中一些散落到南方、不服王化的蛮夷相会合的问题,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有朝一日,要彻底感化或征服残留而不服王化的三苗以及南蛮。

舜为东夷人,尧为黄帝后裔。自从做了帝尧的女婿,他便心甘情愿地把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当作祖宗来祭祀,其目的还是在于加强黄帝族和东夷族之间的亲和力,从内部实现南北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因此,登临帝位,在任命的二十二位官员时,除皋陶、夔、垂、益、龙是跟他同族的东夷族外,禹、四岳、弃、契、伯夷、等均为炎黄族。还有苗蛮人巫盐。之所以注意重用各族贤人、论功车服以庸、公正清明,其目的还是在于有力地促进南、北、东、西各族之间的团结,消弥分裂与争夺,利于有虞国的安定团结。

黄帝取代炎帝神农氏后,就建立了常设部队和卫戌部队,有官职,有都邑,有宗教礼制,有疆域,有分封制度,氏族部落联盟已经打造出了国家雏型。到了尧与他虞舜时代,国家得以发展得相当完备和成熟,主要原因还在于他。他大力刷新政治,创造和完善国家机制;他设置了分工明确的官制和官吏考核、察举制度;帝尧以前,虽然有官称,但设置不全,分工不明确,每逢重大事情就只有召四岳商定,临时派人去完成。到了他,一方面保留了四岳,一方面有了分工明确的官位。任命四岳为首辅,掌管政务;禹为百揆,总领百官,掌管军政、吏政;弃为大司徒,掌管农林事;契为大司徒,掌管国家教化;皋陶为士,掌管刑狱;垂为共工,掌管工程、建筑、织造百工;益为虞,管理草木鸟兽鱼鳖;伯夷为秩宗,掌管礼仪、祭祀、事奉神鬼;夔为典乐,掌管礼乐教化、音律;龙为纳言掌管百官意见,黎民下情传达帝命,反映意见。农、礼、刑、乐、林、工等,行行都有官员管理,国家官制已经形成。他不仅设置了系统官制,还建立健全了官吏考核制度。三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情况决定升降,加强了君王权力和国家集权,扩大了国家疆域,划分了新的政区。

一眨眼间做摄政帝跟践帝位就三十多年了,太平盛世,各种祥瑞纷纷出现。英生长于宫廷阶上,凤凰在宫廷中梧桐树上筑巢,天上景星锦云出现。他曾经为这种千祥云集、前所未有的情景而兴奋过。可如今,自己年岁的老去,老臣的一个一个的去世,南部五岭山区三苗与南蛮的未平······桩桩件件,无不使他忧心如焚。

年岁一天天大了,是考虑确定大位继承人的时候了。舜帝主意已经拿定,他要仿效帝尧,禅位于贤。也曾四处访过贤,请过贤,比较过来比较过去,还是禹最合适,就决定将禹定为帝位继承人。

这天,舜帝要与百官议事。敢谏之鼓刚响过,百官纷纷往谐和殿云集。

谐合殿里气氛庄严而热闹,群臣百官济济一堂。

夔奏道:“启奏舜帝,夔已经按照你的吩咐,做出了九支一模一样的箫。”

舜帝很高兴,言道:“试过效果了吗?

夔言道:“夔把这箫声放在第九章,箫声一加入,悠悠扬扬,如鸾凰鸣,刚而不激,柔而不随,清越缭绕,美妙极了。”

原来舜帝在蒲坂郊游时,见房前屋后路边沟畔长有许多样篁竹,就想起了轩辕黄帝叫伶伦取解溪谷中的竹子制成十二个筒以象凤凰之鸣、后来成为千古律吕之祖的事。舜帝就叫从人采了些竹子,回家后亲自动手,用竹管十二个,雄阳六筒,雌阴六筒,密排起来,长短参差,犹如凤凰之翼,试着一吹,音调美不可言。他给它取名为箫,把夔叫来一试,夔说从来没有听过如此美轮美奂的乐音。他就要夔用他亲自制成的箫用于演奏《韶乐》,为了增强效果,命夔依样画葫芦再照做了八支,总共九支。舜帝定下今天要与群臣共同鉴赏。

舜帝道:“那就先演奏一遍,让我跟众臣一块欣赏吧。”

乐官夔亮开嗓子发号施令:“乐师们啊,把玉磬敲响,让皮鼓共鸣,拨动你怀里的琴弦,吹响手里的笙、埙,让它们发出和声。放开你的歌喉,高声为舜帝的美德歌咏吧!”

倾刻,鼗鼓摇动,乐工敲,奏乐开始,管乐弦乐齐鸣。舜帝与群臣百官一下子就被带入了美妙的音乐氛围之中。

忽然间,蒲坂上空乌云骤起,电闪雷鸣,疾风入殿,大雨倾盆,有房屋倒塌,有大树被连根拔起,谐和殿中百官惊慌,乐工乱吼乱叫,乐器倒地相撞,发出难听的噪音。

四岳大声说道:“群臣安静莫乱。”

舜帝处事不惊,临危不乱,从从容容地扶住行将倒下的的钟磬架子,仰天大声说:“英明啊!谢谢皇天的警示!天下者,不是虞舜一人之天下也!”,

说完,舜帝整肃衣冠,走下高台,走到谐和殿大门边,向天稽首拜跪,群臣百官一齐跟着舜帝跪伏在地。

舜帝祷告说:“皇天在上,虞舜垂垂老矣!不敢长占天下,而今当效法先帝,择贤禅让。经多年考察,现欲荐禹于天,祈皇天鉴察昭示。”

舜帝祷告完,雷停雨止,风住云开,和气普应,清风徐来,满殿氤氲起的祥瑞之气,若云非云,若烟非烟,郁郁纷纷。又隔了一阵,祥瑞之气慢慢凝聚一团,慢慢升上天空,化为庆云,日光一照,五彩缤纷。

从惊骇中清醒过来的百官见了,一齐叫道:“卿云出来了!卿云出来了!”

舜帝感叹苍天感应,顺人之心,喜之过望,重新归位,宣布道:“众位刚才都亲眼看见了,虞舜荐禹于天,顿然风住云开,卿云即现。从今天始,禹即摄行天子事。”

四岳说道:“舜帝英明!”

群臣拥戴,齐呼:“舜帝英明!”

舜帝兴奋地说道:“夔啊,把《韶乐》重新演奏起来吧。”
   夔亮开嗓子发号施令。倾刻,鼗鼓摇动,乐工敲
,奏乐重新开始,顿然,管乐弦乐齐鸣。

这《韶乐》的演奏队伍总共六十四人,其中乐队四十八人,舞队十六人。使用的管乐、弦乐、打击乐器共有近四十种。一时间,有作九天之韵,有吹云和之笙,有弹八琅之琴,有击湘阴之磬,有鼓震灵之簧,有敲昆庭之金,有抚五灵之石。帝舜和众臣工听了,无不飘飘欲仙,犹入瑶池琼林。

舞队配合着音乐,最先表演的是干戚舞,舞者手执斧、盾,做着各种动作,变换着队形。接着是羽舞,舞者有的手执羽旄、有的手执羽扇,轻歌曼舞,舞姿翩翩。武舞、文舞结束,艺人们或扮作兽,或扮作鸟,随着优美的旋律和清脆的节奏,模仿着鸟兽的各种动作扑、翻、蹦、跃,踉跄起舞。太庙外围树林里的各种鸟兽或鸣或吼,兴奋激昂,随乐而歌而舞。《韶乐》宛如天籁之音,当演奏到第九章的时候,箫声加入,象征祥瑞的神鸟凤凰就飞来了,雌者为凤,雄者为凰,成双结对,朝仪于庭。

舜帝荐禹于天,彩云集结,光辉迂缓旋,想起天下太平,百姓富足,舜帝心甚欣慰。他环视众臣,随口作《卿云歌》道:

卿云烂兮,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舜帝感慨万端道:绚丽缤纷的云霞哟,彩绸般布满天空。光芒万丈的日月啊,普照大地,一天一天没有穷尽。

夔和道:

八百咸进,稽首而和。

百官和道:

                 明明上天,烂然星辰。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禹和道: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皋陶和道:

四时顺经,万姓允诚。

舜帝又作歌道:

          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贤善,莫不咸听

百官齐和道:

手鼓之,轩手舞之。

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一曲《卿云歌》,洋溢着君臣团结,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欣慰。天空出现的彩云和那灿烂的日月,象征着国家事业如日中天,人才相与为继。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