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历史小说:《千古帝舜》第二十三章 义服三苗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各地祭舜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历史小说:《千古帝舜》第二十三章 义服三苗

转载 姚彬2021/11/19 12:03:2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9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第二十三章   义服三苗



   仁信殿外,除了帝尧所设的敢谏之鼓仍然静静的横陈在大门口外,下了大门石阶,石板铺就的偌大广场中心,多出了一个东西,那是高高立起的一个谏木,其状以横木交于一立柱上端,横木似云板,取象二分二至卯酉子午交午,即是天地交和,立柱头状若莲花,形如桔槔,柱上雕琢着有虞氏的图腾凤凰。这谏木又称诽谤木,顾名思义,就是鼓励有虞国所有侯臣百姓,大胆进言,纵然是诽谤都行。诽谤木除了平阳帝宫之外立有,有虞国所有大路小路交汇之处都立有,足可以看出舜帝纳谏纳言的决心。


仁信大殿里正在议事


虞舜首先发话:“打自炎帝末期,西方炎黄族、东方东夷族、南方苗蛮族先后进入中原以后,中原就变得错纵复杂,黄帝习用干戈,败炎帝于阪泉,擒杀蚩尤于涿鹿,组成了以华夏集团为核心,以华夏民族和东夷民族为主体的北方民族,可是南方苗蛮集团并没有完全臣服。南、北两大民族的对立仍然存在。从我做司徒开始,就刻意于做南、北民族的融合工作。前些年,之所以把江、淮、鄱阳湖、洞庭湖等地的黑苗、黄苗、蓝苗人集体迁移到西北部的三危地区,目的显而易见,削弱南方苗蛮集团势力,融和南、北民族。前次讨论南征三苗事,之所以不同意武力攻剿,而要采取怀柔政策,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其意仍在德化,使之心悦诚服、以易其俗,最终实现民族大团结。因此,从大政方针计,想在最近做两件事:一是将帝都从平阳南迁蒲坂;二是龙门凿开,治水大功告成之日,举行庆典。众臣可广开言路,发表意见。”


巫盐:“帝都是国之龙脉。先帝选都平阳,利于陶唐国。如今迁都蒲坂,利于有虞国。”


禹说:“先帝时期,洪水没有得治,平阳地势高,自然定都安全。如今洪水既除,蒲坂临近黄河,与对面龙门隔河相望,地势平坦,土地更肥沃,交通更便捷,迁都蒲坂有百利而无一害。”


四岳说道:“更有一好,京都南移,有利于亲善南方民族,有利于开疆拓土。”


皋陶说出了自己的担忧:“迁都是好,只是工程浩大,怕会劳民伤财。”


待众臣们各种意见都发表完后,虞舜说道:“众臣方才都说了自己的看法,迁都有利有弊,但是利大于弊,有虞国百事待兴,管理第一重要。既然都同意迁都,那就这样定了。皋陶的担忧我考虑过了,新京都一切基本建设从简,只建一议事厅,我们就叫他‘谐和殿’。官员居所从我做起,简之再简,能遮风避雨就行。”


众臣齐呼:“舜帝英明。”


舜帝又说:“举行龙门竣工庆典,旨在鼓舞人心,总结经验,凝聚情感,众臣是否有不同意见?”


众人都异口同声说没有意见。


舜帝说:“迁都问题就由首辅四岳和大巫师负责策划,共工垂负责施工。龙门竣工庆典由百揆伯禹、虞官伯益、稷宗伯夷负责。”


议事即将休会之时,荆州州牧苍山的副官快马赶到,在仁智殿外擂响了敢谏之鼓。舜帝叫晏龙将来人宣进大殿。


来人将用红绸包裹的五寸躬圭呈上:“荆州州牧副羲畎见过舜帝。”


舜帝问:“何事要谏?”


副官说道:“羲畎奉州牧之命前来启奏舜帝,近日来,荆州边界,屡屡受到三苗侵扰。我们捉了一个俘虏,问明了情况。原来是丹朱到了南岭,与驩兜勾接上了,还做了驩兜的女婿。时下丹朱返回洞庭五水,正在加速做黑苗、黄苗、蓝苗中残部的工作,意欲重建三苗国。”


舜帝很气愤:“这个丹朱,给了他活路他不知好歹。”转而问夔:“那个干戚舞干羽舞你与籛铿排练得如何?”


夔说:“已经熟练。”


舜帝道:“好!就照原订方案由我亲自南征,抚服三苗。皋陶、伯益、籛铿、梼戭、殳戕随我南征。这次任务特殊,夔虽腿脚不便,也得随我劳顿一趟。朝廷之事就由首辅跟百揆主持,择日出师。




转瞬就是仲夏。舜帝择吉日起师,御驾南征。


一杆舜字旗高高居中,舜字旗上表征有虞氏图腾的凤凰引颈而歌,明晰可辩。皋陶、夔、伯益、籛铿、梼戭、殳戕的族图腾旗簇拥着舜字旗,有如众星捧月。舜帝目光炯炯,威仪四射,手拊着长长的青铜剑,端坐在双辕马车上,两匹枣红骏马扬起四蹄飞奔着。


娥皇、女英带了义均跟朝廷大臣一道与舜帝辞别后,目送着舜帝的队伍渐行渐远,直到消逝在广袤的原野,才依依不舍地返回住所。


舜帝的队伍一路逶迤,到达黄河,改乘舟楫。时下河道已经通畅,队伍跨黄河、漂长江,入洞庭,到了洞庭湖南岸,重新步行。


虞舜做摄政帝时,提出巡狩制度,由于当时长江以南常遭三苗滋扰,很不太平,而陶唐古国举国之力忙于治水,因此,第一次南巡只到过霍山。后来,三苗作乱,为了平息事端,虞舜也曾到过洞庭湖,这次再次为平息三苗而重返故地,舜帝感慨良多。


过了洞庭湖,行了数日,就到了一处山岭、丘陵交错之地。


这一日宿营后,舜帝带了皋陶、伯益四处走走,在一个山洞前看见一位鬓发皆白、长髯飘胸的老者手里拿了一册书简,坐在浓阴深处的一个岩洞外看书,便心想,此老者必是一个高贤,就上前施礼。舜帝尚未开口,那老者放下手里书简,起身施礼,说道:“舜帝亲临,失敬!失敬!”

    舜帝吃惊地问道:“先生怎么会知道我是虞舜呢?”

    老者说:“舜帝御驾南征,一路而来已有数月,三岁孩童都知道,老翁岂有不知之理。”见皋陶和伯益跟在舜帝身边,问道:“恕老翁孤陋寡闻,不知这两位大员是谁?”

    皋陶、伯益通报了姓名,老者打个拱手,说道:“一个是大法官,一个是著写《山海经》的大才子,久仰!久仰!洞中光线幽暗,就请在洞外这石上随便坐吧!”

    舜帝三人坐了,问道:“老先生怎么称呼?”


老翁笑答道:“我姓好,叫好书。”


舜帝估计老翁说的不是真实姓名,也不再问。只说道:“听先生口音不是本地人吧?”

    老翁叹息一声,说道:“我本住在南岭,驩兜被流放后,到了南岭,他四处散布邪说,毒害人心,尤其青少年受毒颇深。我以办学为名,与其对抗。近些年来,他们愈是嚣张,势力越来越大,除北方之外,东面已到彭蠡大泽,西面抵云梦大泽,南方直逼南海。对不同政见者,轻则镇压,重则诛族。我便成了他们的打击目标,被、驩兜指令三苗追杀,不得已才逃到这里暂时躲避。”

    舜帝说道:“虞舜这次亲自南征,就是要抚服三苗。”


老翁说道:“再过去百十里,就是三苗之地了。”


舜帝问:“三苗无道,我率正义之师讨伐,先生看我可以胜他么?”


老翁摇摇头说:“硬打很难。从此处往南,崇山峻岭之中,水网密布。他不跟你硬拼,你来时他躲藏起来,你走了他又四处作乱,朝廷鞭长莫及,岂奈他何?”

    舜帝问道:“依先生看如何对待三苗为好?”

    老翁说道:“三苗被整体迁移一次后,剩下的本已经是一盘散沙,之所以沉渣泛起,全是、驩兜、狐功的蛊惑。如今宣传蛊惑时日已久,已经深入人心,加上历史原因,你使用武力讨伐,即使打胜他,一时半会想要征服其心,恐怕很难?”

     舜帝说道:“照先生看,如何处理三苗问题为好。”

     老翁言道:“三苗与南蛮生性倔犟,压服只能适得其反。依老朽看,长远之计,攻心为上。但得设法控制、驩兜。”


  舜帝连连称是。并说:“先生听说过丹朱吗?”


老翁说道:“听说丹朱到了南岭,做了、驩兜的女婿。不过,丹朱无能,成不了大事。可虑的是军师狐功。”


舜帝把这次南征采取的攻心之策说了征求老翁意见,老翁直说如此甚好。舜帝告别了老翁,回到营地。


正是夏荒时候,长期经受天灾人祸的南国。丘陵与平畴相接的地方的茅屋炊烟不起,一切显得了无生气。


舜帝很快就发现了人们缺衣少食情况,一问,都说粮食本来就少,又被西南山里的三苗人抢掠多次,而今只能吃野草树皮了。于是,舜帝就带领人们开荒平地,教导人们耕耘播种,把从历山带来的蔬菜种撒上。空闲下来的时候,舜帝就到山上为百姓寻找食物度夏荒,或者采集药材为土居人治病。一天,舜帝发现了丘陵之外的一座山,山上长满了枞树,就独步走进枞树林,发现枞树下长出很多蘑菇。舜帝认定蘑菇是山珍,有灵气的山岭才能长,就冒着危险尝试着吃,先时生吃,一股子闷味,很难下咽;就生了火用陶器盛了水煮,味道就正了。于是就带着士兵们上山去采蘑菇,采了后分送给村里的土居百姓,亲自教大家烹煮。都说既能充饥又好吃。

    听说期盼已久的舜帝为招抚三苗来了,远居的人们相约着从四面八方结队来看望舜帝。一天,舜帝带着士兵在枞树山中间的一个小山包上采蘑菇。小山包四面环水,圆圆的山顶上的蘑菇特别多。见来了好多人,舜帝好高兴,亲自把采来的一大堆蘑菇煮好,让大家尝鲜。人们虽然久住这里,还真不知道蘑菇也能吃,嗅着大陶盆里散发出来的香味,一个个流出了口水,于是举筷动手,一会儿就吃完了。


大家围坐在舜帝周围,津津有味地听舜帝讲中原之地的趣事。忽然,有一人大声喊“唉哟”,蹲下身来捂着肚子十分痛苦地喊叫。接着人群中又有几人叫肚子痛,而且一个连一个地呕吐起来,有人还口吐白沫倒了下去。


舜帝大吃一惊,仔细地观察着汤汁,发现蘑菇汤有毒。舜帝想起前些日子攀登附近高峰,看见峰顶长有能解毒的百灵草,忙带着人向山顶攀去。舜帝回来时浑身被荆棘和尖利如刀的石头割破,鲜血溢出,他浑然不知,把采回的百灵草迅速熬好汤,和随行人员一道,喂进中毒者口里。


经过一天一夜的忙碌,中毒者都清醒过来。

      舜帝犯了疑。山上的蘑菇他与随行的人不止吃了一次,为什么以前安然无事,今早起打的蘑菇就有了毒?舜帝叫人重新到山中采了蘑菇试煮,仍然有毒。舜帝突然想起了什么,问:“这地方有人对朝廷有意见吗?”


  舜帝这一提醒,人们想起了一个人。


一个中年汉子说道:“山那头住着一个人叫石砣,常说一些难听的话,说朝廷这不好那不好。”


另一个中年人说:“我曾经邀过石砣一块来,他不来,话说得不勘入耳。”


舜帝根据大家七嘴八舌讲的情况一分析,断定这事与石砣有关, 就派人把石砣捉了来。一审问,知道了石砣的来历。石砣当年是三苗的一个首领,那年舜帝招抚三苗未成,就把三苗人赶到了更南的地方,石砣没有走,隐姓埋名潜伏下来。


舜帝问:“你就忍心毒死乡亲?”


石砣说:“我是要毒死你的士兵。”


舜帝问:“谁叫你干的?”


石砣说:“朝廷要剿灭我们三苗,我们没得活路,头就叫我设法下毒。我就将闹羊花熬成毒水洒在了蘑菇上”


众人听后愤怒不已,叫嚷着:“杀了石砣!杀了石砣!”石砣哭了,说上有老下有小,祈求饶命。


舜帝说道:“虞舜向来不轻易杀人,但你心怀歹毒,谋


害人命,的确犯了死罪。不过,只要你老实回答我的问题,我可以不杀你。”


石砣诺诺连声:“我老实,老实。”


舜帝就问了一些关于丹朱、驩兜、狐工、驩苗、三苗的情况。舜帝所问,凡是知道的,石砣都如实做了回答。舜帝没有杀石砣,要石砣留下做向导,将功补过。


按照石砣提供的情报,舜帝的队伍离开洞庭湖,溯湘水而到湘中,舍舟登岸,走过了两天后,进入一条狭长而灵秀的山冲。这地方位于荆州南部边远地区,是汉苗杂居之地,为三苗人所辖。石砣引路,舜帝与皋陶、伯益、夔、籛铿、梼戭、殳戕走在队伍前面,登上了一座高山之脊。忽听山下鼓角齐鸣,舜帝一看,山脚下黑压压都是人,男人女人都有,呼啸声嘈嘈杂杂,呐喊声此落彼应,一个个箭拔驽张。


舜帝伫立在山脊上,徐徐清风拂动他的袍裾和发须。舜帝问石砣都是些什么人?石砣手搭凉棚细细观察后告诉舜帝都是三苗人,从服饰看蓝苗为主,也有一些黑苗和黄苗。舜帝手一挥,籛铿指挥兵士排着整齐的队列冲下山。三苗人的箭镞飞蝗般射出,女人们将手里装了石灰的陶罐等摔出。士兵们一边举着盾牌隔挡着,一边以排山倒海之势推进,有人倒下了,队伍却阵脚不乱,前进速度不减。


舜帝箭阵中的士兵们虽然个个张弓搭箭,却只摆着姿势,箭并不射出。


这一带的三苗人,南有衡山,北有歧山,左有洞庭。右有彭泽,向来仰仗崇山之固,水网之险,不服王化,气焰嚣张。这回受了丹朱挑唆,更是甚嚣尘上。


当舜帝的士兵迫近的时候,方才气焰嚣张的三苗人乱了阵脚,发一声喊转身就逃。舜帝的队伍这时候却并没随后掩杀,反而在山脚的平地上停住了,排开了阵势。


跑过了一阵子,三苗人见舜帝的士兵并没追赶过来,心里好生奇怪,都停了下来,站在远远的地方看。


几声遒劲的鼓声响过,士兵们手执盾牌和刀剑舞动起来,铿锵的锣鼓声夹杂着呼喊声震天动地,兵阵不断变化着。


遒劲的鼓点响着,一槌一槌,就如同直接敲击在三苗人的心上,令人心惊胆颤,虎视眈眈的三苗人被震慑了。


手里操着盾牌和刀箭的士兵们伴着锣鼓声舞过之后,一阵管弦之音响起,如丝如缕,如云如雾。音乐之中,五十名身着三苗服饰的女子手里拿着羽旄翩翩起舞,美丽的舞姿,妙曼的音律,宛如一阵带着舜帝体温的清风,柔柔地轻抚着每一个三苗人。


三苗人先时被干戚之舞所震慑,后来又被干羽之舞所柔化,一个个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手里的武器。


跳干羽舞的女子都是从雍州三危地区在南方迁居的三苗人中精选出来的,到三危地区数年,他们精神和情感都已经融入了北方民族之中。又接受了舜帝三个月的训练,都知道这次随舜帝南征的使命。当五十名同样精选训练过的三苗男子手里拿着扇子加入到干羽舞队之中的时候,百名舞者配合着,一边起舞,一边接近当地三苗人。于是,所有的三苗人都伴着磬石皮鼓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如醉似痴中经受洗礼。


由于同族,语言相通,容易交流,随舜帝南征而来的百名三苗人就成了交流感情的中心,他们没有忘记使命,娓娓谈论着中原近年丰衣足食的生活,谈论着民族融汇的情趣,谈论着厚德载物的舜帝。土著三苗人表示再不接受丹朱等人的蛊惑,他们彻底臣服了。


舜帝乘势前进,每到一处三苗人集居的地方,都命夔与籛铿指挥执干戚干羽而舞,然后采取同样发挥百名随之南征的三苗人的作用,土著三苗无不臣服。


丹朱妄图利用民族情绪建立三苗国的阴谋被彻底粉碎了,望风而逃,逃到了极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与驩兜会合,再不敢轻举妄动。


舜帝不战而屈人之兵。


舜帝带着队伍一直到达了衡山。南方诸侯、各地酋长首领纷纷朝觐。舜帝率众人径直登上衡山,站在祝融峰上极目远望,群峰巍峨,气势磅礴,七十二峰逶迤八百里。舜帝不由得就对当年 “权把霍山当南岳”的无奈生发出了无限感叹,也产生了有朝一日必把衡山封为南岳的念头。心想如果真把霍山封作南岳,有虞国之疆域也未免太狭窄了!


天地生机生发于东,成长于南,太阳在南方照耀万物,呵护万物生长。舜帝择地筑坛,先柴祭衡山诸神,再祭祀南方的所有山川河流.舜帝在这里按照有虞国新定的礼仪会见南方各路诸侯、部族首领、蛮夷酋长,宣讲天地、自然、人类和谐的重要意义,宣讲五典之教和象刑,重申了朝觐的五种礼仪,重申了历法、度量衡、音律的统一问题。


衡山是南国的屏障,也是南方地区诸侯与部落荟萃之地。从此以后,衡山就成了舜帝五年巡狩时候南巡必到之地。


舜帝办完政事,用过了中饭,就带了皋陶、伯益和籛铿,在当地部族长陪同之下,慕名走访民间贤人善卷。君臣到了离衡山不远的一座小山山脚。这里流水潺湲,古木掩映,竹篁数丛,鸟语花香。几间茅屋之中,有炊烟袅袅。


舜帝等几人走过小桥流水,见一老者坐于茅屋前空坪上,专心致志地编织着小竹箩。舜帝向前施礼,问道:“可是善卷老前辈?”


老者起身还礼,回道:“敢问诸位是何处贵人,找善卷老儿何事?”


舜帝道:“我是虞舜重华。先帝在世之时曾经给我谈起先生饱学,今日得见,三生有幸。”


善卷鞠躬作揖:“孝祖圣天子驾到,未曾远迎,罪过罪过。”


舜帝忙忙扶起善卷,口里说着:“不敢当。不敢当。”


善卷说道:“神圣神圣,神接近天空,圣接近土地。当年的人皇伏羲是神,而舜帝你是圣,老朽由衷钦佩。”


一小童从屋里早搬出了凳子,几个人坐了下来。舜帝与善卷如同一对故人,谈得十分投缘。善卷说治国以德的要义,说天地人如何才能有机融和的感受,夸舜帝无为而治的高明。善卷说了很多很多。大有高山流水遇知音而不吐不快的愉悦。善卷最后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啊!”


舜帝重复善卷的意思说:“是啊,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并不可怕。作为帝王,最为可怕的是黎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啊!”


善卷由衷赞叹说:“德自舜明矣!”


善卷留舜帝等四人吃晚饭,舜帝觉得与善卷谈的话题意犹未尽,就慷慨答应了。


一盘竹笋,一盘蘑菇,几碟小菜,一壶老酒。舜帝吃得有滋有味。喝酒吃饭之间,舜帝又咨询了许多南方风情、蛮夷习俗、民间疾苦一类事。


饭罢舜帝对善卷说:“如果我把天下让给你,你愿意出来挑这副担子吗?”


善卷说:“我在宇宙之间,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秋收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满意足了。”


舜帝说:“先帝之所以推崇前辈,虞舜明白了。”说罢告别了善卷,带着皋陶、伯益、籛铿,跟着部族长,打着火把,返回住地。


不久,善卷也离了衡山,回了故地。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