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姚夔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各地祭舜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姚夔

转载 姚彬2021/11/19 12:12:5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237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姚夔 

姚夔(1414-1473),(公元一四一四年至一四七三年)字大章,桐庐人。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二年,卒于宪宗成化九年,年六十岁。正统七年,(公元一四四二年)进士第一。迁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立见施行。景泰初,(公元一四五O年)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寻改礼部。后累官礼部尚书,知贡举,加太子少保有干能,朝议不定,每一言立决。卒,谥文敏。夔著有姚文敏集八卷,《四库总目》诗文皆直抒胸臆。
五年代替崔恭做吏部尚书。雨雪失常,姚夔借机力陈时政弊端二十件事。七年,被加封为太子少保。姚夔又偕同群臣上奏二十八件事,大体上是以杜绝请托,禁止采办,体恤士兵工匠,减少劳役,安抚流民,节省过多的费用作为紧急事务。皇帝大多采纳。第二年九月, 南京、浙江发大水。姚夔请求皇帝让朝廷大臣共同谋求安抚人民消除祸患的办法。每次遇到灾祸发生,姚夔就会请求皇帝赈灾抚恤,忧虑的神情在脸上表现出来。第二年,姚夔去世,朝廷赠予少保头衔,谥号为文敏。
姚夔才能远大,胸襟磊落。朝廷商议没有决定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作出决断。他在吏部的时候,留心人才,不可以避开亲戚朋友。当初,王翱掌管吏部,专门压制南方人,北方人喜欢他。等到姚夔掌管吏部时,很重视南方人,他评定推荐的人都能称职。

正统三年(1438)乡试第一,入国子监。正统七年(1442)会试第一,登进士第。次年,授吏科给事中。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英宗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国势危急。为劝郕王继位事,朝廷上下意见纷纭,议而不决。夔厉声说,"国家任用大臣正为社稷计,此事何须再议!"遂与众大臣诣文华殿恳请郕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重兵长驱直入,京师危急。夔上战守方略,指出:兵败之余,人心未定,宜坚壁固守。请急调辽东、宣府兵入卫,与京军内外夹击。各路勤王明军在兵部尚书于谦部署指挥下,大败瓦剌军,京城保卫战取得全胜。翌年景泰元年(1450),越升南京刑部右侍郎。时刑部规矩废弛,案件山积,夔到任后,"严肃规矩",不久,便"狱无滞囚"。景泰四年(1453)改礼部侍郎,奉旨考察云南官吏,升降允当。一年后还京,留任礼部。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石亨居功擅权,结党营私,势焰熏灼。夔兀立不附,被排挤,调任南京。未几由英宗召还复职,第二年任吏部左侍郎。时有亨党者,原为真定积压府某,因贪赃被免职,亨嘱托姚夔复其职,附亨者拟好复职稿件,让夔批复。夔掷笔于案,抗声说:"我宁愿不做侍郎,必不判此稿!"阴谋终于搁浅。及亨败,党徒降黜,夔之名望益重。七年,迁任礼部尚书。是年春,主持贡试,试院失火,烧死贡士多人。夔引咎自责,谓未能防范于未然,致殃及天下英才,伏地痛哭不止。翌年,将府内后庭花园改植庄稼,亲自耕种培育,时加观察,称"观稼台"。同僚见而异之,夔说:"我辈年食俸禄几百石,而不知农家种植之艰辛!我之所为,意在不忘衣食父母"。成化二年(1466),南京兵部尚书李宾奏准,令南畿及浙、赣、闽的诸生,须纳米济荒方可入国子监深造。夔上奏反对乃罢。五年,进吏部尚书,旋加太子少保。夔有干能,朝议不定,每一言立决。熟谙事理,力去宿弊,任人唯贤,朝廷内外称庆。宪宗宠幸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其服饰用途贵比帝胄,奸小奔走门下,竞为其徒。夔竭力谏阻,势稍收敛。陈时政八事,并提出"亲君子,远小人,绝请求,禁乘办,恤军匠,减力役,抚流民,节冗费"等,多为帝采纳,立见施行。每遇灾异,夔常忧形于色,敦请皇上赈恤。忧国之心老而弥笃。


《明史·姚夔传》


姚夔,字大章,桐庐人。孝子伯华孙也。正统七年进士,乡、会试皆第一。明年授吏科给事中,陈时政八事。又言:“预备仓本振贫民。而里甲虑贫者不能偿,辄德不报。致称贷富室,倍称还之。收获甫毕,遽至乏绝。是贫民遇凶年饥,丰年亦饥也。乞敕天下有司。岁再发廪,必躬勘察,先给其最贫者。”帝立命行之。


景帝监国,诸大巨议劝即位,未决。以问诸言官,夔曰:“朝廷任大臣,正为社稷计,何纷纷为?”议遂定。景泰元年,超擢南京刑部右侍郎。四年就改礼部,奉敕考察云南官吏。


天顺二年改吏部。知府某以贪败,贿石亨求复,夔执不可,遂止。七年代石瑁为礼部尚书。


成化二年,帝从尚书李宾言,令南畿及浙江、江西、福建诸生,纳米济荒得入监。夔奏罢之。四年以灾异屡见,疏请“劝视经筵,裁决庶政。【《明史·姚夔传》原文及翻译】《明史·姚夔传》原文及翻译。亲君子,远小人,节用度”。且言:“今日能守成化初政足矣。”帝优旨答之。他所请十事,皆立报可。


帝信番僧,有封法王、佛子者,服用僭拟无度。奸人慕之,竞为其徒。夔力谏,势稍减。


五年代崔恭为吏部尚书。雨雪失时,陈时弊二十事。七年加太子少保。复偕群臣陈二十八事,大要以绝求请,禁采办,恤军匠,减力役,抚流民,节冗费为急。帝多采纳。明年九月,南畿、浙江大水。夔请命廷臣共求安民弭患之术。每遇灾异,辄请帝振恤,忧形于色。明年卒,赠少保,谥文敏。


夔才器宏远,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其在吏部,留意人才,不避亲故。初,王翱为吏部,专抑南人,北人喜之。至夔,颇右南人,论荐率能称职。


(《明史·列传》六十五,原文有删减)


译文:


姚夔,字大章,桐庐人。他是孝子姚伯华的孙子。正统七年中进士,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第二年被任命为吏科给事中,上书陈述关于时政的八件事。又说:“预备仓本来是赈济贫民的,而里甲担心贫民不能偿还,就隐藏不报。致使贫民向富户借贷,加倍偿还。百姓收获粮食刚刚结束,马上就到了困乏断粮的地步。这样贫民碰上收成不好的年景闹饥荒,丰收的年景也闹饥荒。陛下下令给天下的相关衙门。每年两次打开粮仓放粮,一定要亲自勘察,先给那些最贫困的人。”皇帝立刻命令执行。


景帝监理国事,众大臣商议劝他即皇帝位,没有结果。就拿这事询问负责监督进谏的官员们,姚夔说:“朝廷任命大臣,就是为了国家考虑的,为什么要议论纷纷呢?”计议于是就有了结果。景泰元年,姚夔被破格提拔为南京刑部右侍郎。景泰四年改任礼部,奉命令考察云南官吏。


天顺二年改任吏部。有一个知府因为贪污败落,贿赂石亨请求复职,姚夔执意不许,这件事就停止了。天顺七年,姚夔代替石瑁担任礼部尚书。


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话,下令南京以及浙江、江西、福建的诸生缴纳米粮救济灾荒就可以进入国子监。姚夔上奏停止了这件事。成化四年,因为灾害怪异现象多次出现,姚夔上疏请求皇帝“出席并勉励御前讲经的活动,裁决各种政务。亲近君子,远离小人,节约费用”。又说:“今日能遵守成化初年的政策就够了。”皇帝褒美的圣旨答复他。他所请求的十件事,都立即答复许可。


皇帝宠信番僧,番僧里有被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了等级,没有限制。狡诈不法的人羡慕他们,争着做他们的门徒。姚夔极力劝谏,情况才渐渐好转。


姚夔的传说


有明一代,桐庐出了两个最为有名的人物。一个是人称俞都堂的俞谏,而另一个则是号称姚天官的姚夔。大概是桐庐人对这两位桐庐名人的推崇,除了正史中的记载,他们两人在民间也有不少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或真或假,但都成为了桐庐人文历史中的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来讲讲姚夔的传说。

姚夔,字大章,明英宗正统七年进士。姚夔在乡试、会试中都名列榜首。隔年,授予吏科给事中,开始了他的仕途,直至吏部尚书。姚夔去世后,被赠与少保,谥号文敏。姚夔才能宏大,心胸开阔磊落。朝廷商议没办法定案的事情,姚夔一句话立即决定。他在吏部的时候,很注意人才的提拔和任用,也不避亲戚故旧。当初,王翱主持吏部,对南方人有所压制,所以北方人很喜欢他。到姚夔时,喜帮助南方人,只要是被姚夔评定或推荐的人多能称职。

姚夔为官之时,当时的皇帝景泰帝身体不舒服,姚夔偕同群臣上疏请求恢复英宗皇帝的太子。但没有得到认可。第二天,姚夔原本想率领百官在宫前跪地请求恢复太子,但石亨等人已早一步奉太上皇英宗恢复皇位,且将姚夔调到南京礼部。明英宗一直都很了解姚夔的为人,后来听闻恢复储君的议论时,便立即用快马将他召回,并将他升为左侍郎。

姚夔为人坚持原则,成化二年,皇帝听从尚书李宾的建议,召令南畿等地的诸生:只要缴交粮食救济灾荒,就可以入国子监。姚夔认为此法不妥,上奏请求停止这种做法。后来,各地多次出现灾害怪异,姚夔上疏请求皇帝经常出席御前讲经,主持各项重要政务的裁决。亲近正人君子,远离小人,节约各项费用,爱惜器物,无论衣食言行,都要遵照祖宗既成的法规,以回报天意。皇帝看完后深感赞同并褒奖了姚夔。孝宗时,皇帝相信番僧,有封为法王、佛子的,服饰用具僭越等级,没有限制。奸人羡慕他们,竞相成为他们的同伙。姚夔尽力进谏,情况才稍微减退。姚夔历经数朝,每次遇到灾害怪异,他都会请求皇帝救济抚恤,并表达对受灾百姓的担心和关爱。

  申屠夫人的一品诰命

姚夔的母亲姓申屠。在姚夔当官后也被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在她十六岁那年,富阳市上南坞一个大户人家前来说亲,经多方打听,那是个山区,地处偏僻。好在对方家底殷实,有数百亩山,小伙子人也不错,于是就同意了这门亲事。成亲那天,男方迎亲的队伍来到门前,吹吹打打热闹非凡。姚母被送上了花轿,轿夫于是启轿赶路,殊不知一路上要经过许多山岭,一路颠簸,让新娘子在轿中昏昏欲睡。鬼使神差,朦胧中听见有人叫她在马桶里小便,于是她真的这样做了。太阳西下聚亲队伍到了上南坞村,这一路上不说轿夫抬得劳累,新娘子也坐的十分辛苦。把新娘迎进屋后,发现马桶里有尿,有人把这事告诉主人,主人疑是新娘脑袋有问题,于是命家人将新娘原轿退回。姚母被退亲后,每天就在在家中做鞋,搞家务,顶多到门处小池塘洗菜。有一天姚母正在池塘洗菜,路旁来了一个肩挑货郎担的年轻人,那人看见池里头戴凤冠的姚母倒影,货郎以为自己眼花,再定睛一看,姑娘头戴凤冠的倒影更清楚的展现在水面上。货郎顿觉这姑娘将来一定是个大富大贵的人。这个货郎是桐庐廊坊人(今天的桐庐县城一带),姓姚,名惟善,家境清贫,自从那次看见姚母在水中的倒影后,马上托人来荻浦提亲。姚母此时年纪已经不小了,找个归宿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于是就答应了这门亲事。不日男家迎亲队伍来了,姚母仍然风风光光嫁到了男方。婚后,夫妻俩生活虽然艰苦,但恩恩爱爱日子也就那么过去了。申屠夫人为姚家生四子,姚夔排行老四,数年后,姚惟善去世,其余三子相继长大,各自生活去了。唯姚夔年幼,荻浦舅舅家平时虽然多有接济,但生活仍是艰苦。于是舅舅把他们母子俩接到荻浦居住,让姚夔读书习文,其母就在家身传言教。后来姚夔官至礼、吏两部尚书,在吏部时,姚夔经常去各地私查暗访,发现一大批官员不务政事,专搜民脂民膏,回到京城后准备严惩。姚母发现后,告诉姚夔“打击面不要太大,对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必然从重惩治,而对那些犯错误的人要通过教育,让他们改过自新,全心全意的为朝廷服务。”姚夔采纳了母亲的意见,除了对少数官员进行查办,多数官员降职,后来这些人均吸取教训,成为朝廷有用人才。姚母申屠氏,因为教子有方,贤德有加,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同时也颇得太后欢心,时年太后寿诞,众多高官女眷皆送金银宝物祝寿,岂料太后并不稀罕,独有申屠氏夫人依据自己的尺码,送上亲自缝制的绣花布鞋一双,鞋长一尺二寸。要知当时那些女眷足下都是三寸金莲。谁知太后试穿,甚觉舒适,从此视申屠夫人为知己,逐以姐妹相称。


一字之失

而另一桩传说则是讲姚夔小时候读书刻苦,每天学堂里回来天都摸黑了,他母亲就在大门口接他,可每次见儿子回来身后总有两盏灯照着他。说起来这灯也颇有灵性,总是将姚夔送到了家门口就不见了。渐渐地,姚母也就明白了,这是一个神物,是专门保佑自家儿子的。后来有一天晚上,姚母站在门口,像往常一样等待儿子回家。可儿子到家后,姚母却猛然发现儿子身后只有一盏灯了。于是老太太就问姚夔为什么回家这么晚。姚夔是个大孝子,一见母亲问了,便告诉母亲,自己放学路上看见有人把自己的亲身儿子卖给别人呢。那个写卖身契的人写到‘生残病死,悉听天命,一经签押,银货两讫,不得反悔,永不回赎’时,那人文化不咋地,赎字不会写,姚夔就教他写了。听完这话,老太太一听当时就急了,照着姚夔的脑袋就是一下,“人家卖儿卖女,有你嘛事儿?这是伤天害理的事儿啊,你怎么能帮他干这种事啊,赶紧的,娘这兜里还有十两银子,你快去把那孩子追回来,还给他生母,再把那张卖身契要回来,对天烧了。快,你快去!” 可是等姚夔急急忙忙地拿了银子赶过去,那里早已人去楼空,连个人影儿都没了,他到处找,也没下落,只得回家里给母亲复命。老太太一听,当时就晕过去了。从此以后,夜里伴着姚夔的只有一盏灯了。按照老百姓的迷信说法,姚夔本是天上的紫薇星君,下凡来是要做皇帝的。但就因为教了个赎字,败了阴德,丢了一盏灯,所以只做了个礼部尚书。


  姚夔巧救灾

据说姚夔当官后有一年,桐庐大旱,连续有七七四十九天没下过一滴雨了。面对如此灾情,桐庐县令一次又一次地向上司严州府要求放粮赈灾。可严州府的知府不知为什么,对下面的请求不理不睬。而此时,桐庐江南的狄蒲村也受到了灾情的波及。姚夔的舅舅就住在这个村子里。这天老婆对姚夔的舅舅说:“锅子朝天了,每家每户都在想办法。你外甥姚夔在朝里当官,平常日子我们什么事都不求他的,眼下日子过不下去了,你去找他,想他总不会见死不救吧。” 姚夔爸死得早,小时候的姚夔整天就待在舅舅的家里。姚夔的舅舅很善良,待姚夔这个没爸的孩子比待自己的孩子还好。于是,姚夔的舅舅抱着满腔希望,不远万里跑到京城。看到姚府门前的石狮子比人还高,朱红大门又高又大,姚夔的舅舅看一眼自己寒酸样,突然害了怕。可他又一想:不管怎么样,我是姚夔老舅是不会变的。于是,姚夔的舅舅挺起胸径直报门而去。姚夔的舅舅原本指望很快见到外甥。可他等了又等,却看见从姚府里出来了两个公差。他们径直来到了姚夔舅舅的面前。一个公差说:我们老爷说了,他根本就没你这个老舅。冒充天官亲戚本要坐牢的,念你年纪大了,他命我们把你押回原籍。这人话没说完,旁边那人,一下抽出条铁链子,不由分说就将姚夔的舅舅锁了,押犯人一样押着他走了。

公差押着姚夔的舅舅来到了浙江严州府。交接时,特别交代说:这人越级上访,定有什么缘故。好在我们姚大人也是浙江人,听说有浙江人喊冤就截住了。天官让我们把这人带回,让你们好好查查,看到底出了什么大事。严州府台听说此事,忙叫师爷,让他快去接待那个上访的人,看看他到底有什么“委屈”。一问,府台大惊,原来这人居然说他是姚夔的舅舅。问些细节,却也丝毫不差。师爷立即吩咐下人,备下酒菜。席上,他拿出浑身解数,终于套出这人上访京城的缘由:原来是桐庐遇到旱灾了,饿死人了。他这是讨接济去了。师爷立马把这情况告诉知府。府台愣那儿半天回不过神来:这事早听桐庐县令说过了,我总以为他们这是在夸大情况,想免去些皇粮。这事都怪我没重视,不仅没去灾区看看,也没把这事报告皇上……他越想越心惊,突然知府想到了一个问题,他一个转身拉住师爷,问道:“你说,姚天官把舅老爷押我这里来是怎么个意思?”师爷回答说,“老爷,这事不是明摆的么,姚天官这是给你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你不仅要伺候好他老舅,还得去救桐庐的灾民!” 于是,第二天中午,一只满载白花花大米的官船停在了桐庐窄溪码头。随后从船上抬下俩乘轿子。一帮人前呼后拥去深奥荻浦了。轿子里坐着的一个是府台,另一个就是姚夔的舅舅。灾民很快就分到了粮食。除了赈济灾民外,知府还请来了一帮水利专家。他们踏勘了桐庐受灾特别严重的江南地区,开始兴建以解决灌溉为目的的水利工程。一年后,姚天官回故里探亲,出自官场习惯,严州府台、桐庐县令都陪在了左右。去荻蒲时,姚天官特意准备了二根荆条。消息报到姚夔的舅舅家,说外甥姚夔来看他了。他睡在被窝里不起来,说:“我没这个畜牲外甥!”又有消息报来:严州府府台来看他了,他立即起来了。他觉得府台好,不仅待他好,待老百姓更好。在给府台泡茶时,姚夔认真地问舅舅,“你待府台大人很客气,待我不理不睬的,你说我什么地方得罪你了?”“这事你还有脸来问我。去年八月里,桐庐闹旱灾,我瘪着肚子,好不容易找到天官府,原本想让你接济一下家里的。你不帮我,不认我这个舅舅也就算了,你居然还叫人把我锁了,押我到严州府!”“有这样的事,我不相信,姚夔竟敢做如此伤天害理的事,人证呢,物证呢?”“要证?府台不是人证么;物证我也收拾着!”一会儿功夫,姚夔的舅舅真从猪栏里拿来条锈迹斑斑的铁链来。“啷”地一声撩在了姚夔跟前。姚夔笑笑说,人证物证俱全,看来真有其事了。说这里,姚夔对左右说,“我舅舅待我恩重如山,他老人家小时就教育我好汉做事好汉当,要知错就改。这里我就向舅舅请罪了!”他一下子脱光了上身,双手恭敬地将荆条递给舅舅:“你就像小时候那样,教育我吧!”姚夔的舅舅接过荆条高高举起,却怎么也抽不下手去。一边站着的府台见状,一下夺下了姚夔的舅舅手中的荆条。他不好意思地说:“大伯呀,这事错在我。天官将你押我这里,是在说我不体恤民情。他这样做是为了大义。他这样做,不只是要救你一家,他要救的,是整个受灾的桐庐人呀。这事既然错在我,责在我,那请罪的自然就该是我了,你就原谅了姚大人吧。”府台见姚夔的舅舅还没有点头,就用荆条对着自己的头呼啦啦呼啦啦抽起来。于是就听得姚夔的舅舅喊起来:“别打了,我认姚夔外甥行了吧,我不骂他畜牲行了吧。”





姚夔与荻浦

明成化年间有个礼吏两部尚书,叫姚夔,他为官清廉,声誉显赫,人称姚天官。他是荻浦申屠氏外甥,曾经多次撰写文章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和谆谆教诲,称申屠氏为“世德之家”、“礼义一门,诗书百代之称”,他为何对母亲和申屠氏有如此之高评价,可从其母亲的故事中得以印证。

姚母叫申屠妙玉,在古时申屠氏宗谱中的正文中唯一有名字的女女性。妙玉生母孙氏是本乡黄程人,为孙权后裔。姚母刚出生父亲申屠胜就早逝,可怜她出生后三个月母亲又生病离去,由其堂叔申屠元善抚育成人。经济上由爷爷申屠秘资助,并授以诗书礼仪(妙玉爷爷是明朝博士,曾任洪武15年钦差大臣,赴河南公干)。姚母虽自幼丧失母爱,但天资聪慧,不仅知书达理,还勤劳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出落得楚楚动人。虽然到了待嫁年龄却无媒婆上门提亲,只因从小劳动,无母爱呵护为其裹足因此长得一双大脚。古时女子以三寸金莲为美,大脚姑娘很难找到婆家,因此只得待字在家,继续劳作。一天,她在门口池塘洗衣服,被一个受人之托化装成货郎的朝奉碰见,他看到水中倒映着一个戴凤冠的美丽贵妇,便驻足端详,认定此女日后大贵,正是他要找的奇女子。此时妙玉觉察有人窥视,便羞红着脸急忙回家,那人尾随而至,记住门户托人说媒提亲,日后的新郎便是姚天官之父,姚惟善。姚夔当官后村人将其母洗衣的池塘叫作“凤冠池”。

姚夔是妙玉的第五子,他一岁丧父,其母又当爹又当娘含辛茹苦将他一手带大,培养成人。他进京当官后为尽孝,将母亲接往京城居住,当朝皇后听说姚母中年守寡培养杰出的儿子,当朝忠臣姚夔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并在后宫召见姚母。待见面后很是投缘,真是一见如故、皇后与她有几乎相同的身世也长得一双大脚,所以相谈甚欢,并结拜为异性姐妹。

荻浦申屠氏后人为纪念姚母为国家培养一个勤政爱民的清官,为家族培养了一个杰出的人才,在保庆堂后台复制了一双绣花大鞋。凡有族中女儿出嫁均要前往踩一下大鞋,名曰踏脚迹,沾点福气以期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也是一种品德教育的良好方式,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才被废除。


姚夔与荻浦申屠氏的渊源

  一提起姚天官,许多荻浦人都知道,是申屠氏之外甥,但不一定具体知道其生平事迹及与申屠氏的渊源。今翻阅申屠氏宗谱以及其它史籍资料,略叙其下:
  姚天官,姓姚名夔,字大章,号捐庵,桐庐坊廓(现桐君街道东门头)人,官拜礼、吏两部尚书,乃六部百官之首,故人称姚天官。
  姚夔母申屠妙玉,系荻浦申屠氏第十一世祖宝四公之女,姚母出生三月,父母均逝,得其爷爷申屠秘(明朝洪武帝亲授博士)资助,由叔叔宝六公抚养成人。许配坊廓姚惟善为妻,生五子,夔为幼子。夔一岁丧父,全凭其母申屠孺人,在荻浦申屠氏的资助下,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所以姚夔与荻浦申屠氏有着特殊深厚的感情。姚夔从小聪灵,三岁授《论语》,背诵如流,十三岁精通经史,为文雄奇才。明正统七年(1442年)会考第一,与其堂弟同中进士。
  姚天官从政三十余年,为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元老,政绩卓著,深受历朝皇帝器重和同僚的爱戴。其后的吏部尚书商辂赞曰:“直谏如崇,重厚如勃。忠在家国,名重简册。”大学士彭肘赞:“立朝三十余年,大臣未有出公右者。”礼部尚书丘浚赞道:“总百官,德量宏深,谋谟警敏卓卓一代名辅。”
  姚夔为官正直清廉。据史料记载,他始终坚持君国大事第一,人民大事第一,正身律己第一,官品、人品堪称一流。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姚夔被授吏部给事中,第一道奏折就是“修圣德,举贤才,革监库之弊,立谥讳以劝贤。”深受英宗皇帝的嘉许。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部入侵,太监王振诱英宗御驾亲征,战败被虏。诸大臣劝英宗之弟郕王即位,议而不决。明史载:“才远器宏,表里洞达,朝议未定者,夔一言立决。”可见姚夔在朝之威信和胆魄。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复位。因当时姚夔力主郕王即位而曾经失宠,未多时英宗明白姚夔力主郕王即位,确实为社稷着想,而非有异心,重新启用,委以重任。
  姚夔为官一生忠君,一身正气,事迹颇多。他为人质朴敦厚,心系平民。在家孝敬长辈,抚爱幼小。在外友好兄弟,接济贫困。他府内有座花园却不种花,改种庄稼,每年亲自耕作,称“观稼台”。同僚见了惊异,他说:“吾辈年事俸禄几百石,而不知庄稼种植之艰辛。我之所为意在不忘衣食父母也。”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病重卧床不起,医治无效病逝家中,享年六十岁。宪宗闻噩耗悲痛不已,谴百官举哀祭奠。赠少保,谥文敏归,葬祖籍桐庐牛山麓。现桐庐一桥西边加油站上面石马坞,墓址现已被开发它用,不存。
  姚夔人品,与其生长环境和受启蒙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夔一岁丧父,其母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其深知平民之疾苦,母子都有幼年丧亲的相似经历,均有扶贫济困和感恩之心。夔少时常来荻浦外婆家,受诗书礼义之族风熏陶。在荻浦申屠氏宗谱第一卷姚夔写的《家乘总旨》中,记载了“夔受皇帝宏纶敇赠先大人为〈徵仕郎〉敇赠母大人申屠氏为孺人。夔固宝四,思敬公之第五甥也,早岁及游庠后,时举礼赴其庭,得以习览其图系,是以有江南‘世德之家’之誉。荻浦演派之引有礼仪一门诗书百代之称。”在卷二十《保庆堂记》中姚夔写道:“今日者,太夫人且鹰宏庆以及呼夔,又豈非由世大父以前积善所致。世大父隐梧公也,太夫人所自出,夔沐其泽。”由此可见,姚夔对荻浦申屠氏之世徳,礼义之族风,推崇倍致,深受影响。
  由于姚夔与荻浦申屠氏有如此特殊的情缘,凡荻浦修谱,他都撰文以贺,凡遇修厅建堂等公众大事必出资相助,《保庆堂》就是为其舅祝寿而出资重修,并题匾作记。凡荻浦申屠氏有求助之事,他总会以己资相助,从不会以权谋私。诸如此类事迹甚多,荻浦申屠氏为有如此杰出的外甥而引以为豪。
  为纪念姚母教子有方,在荻浦《保庆堂》楼上设有姚天官母亲的绣花大鞋,族里定下规矩,凡申屠氏之女出嫁临行前,必须去踩一下姚母的大鞋,称为踏脚迹,沾福气。以期望能培养出出类拔粹之人才。此风俗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才被废除。近日欣闻,江南镇与村里动议结合旅游项目恢复此风俗,值得期待。


姚夔才识宏远,表里洞达,在朝30余年,深得英宗、代宗、宪宗皇帝的器重。病重临终,对其子姚璧说:"吾受国厚恩,不克图报,死后勿随例请葬祭,以重吾过。"成化九年(1473)二月卒,赠少保,谥文敏。次年,归葬原籍金牛山麓,著作有《■矗堆稿》。姚夔著有《姚文敏集》八卷,《四库总目》诗文皆直抒胸臆。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