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历史小说:《千古帝舜》第四章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各地祭舜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历史小说:《千古帝舜》第四章

转载 姚彬2021/11/19 12:13:19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12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第五章   象耕鸟耘

花开花落,岁月更替,一眨眼之间时间又过去了两年。算来舜在陶台已经干过了五年。舜身在陶台,却无时无刻不挂记着姚圩的家,虽然说他是被后母壬女逐出,似乎无家可归,但舜并不记恨。舜心里明白,父亲由于眼瞎,一家的生计不得不依靠后母,后母脾气火暴,心胸狭隘,忌妒心强,父亲不是不知道,因为要靠后母操持一家,性情上的事也只有由着她些,有时甚至不得以而偏袒着她。对后母呢,舜感谅她扶侍爷,招呼弟妹也不容易。至于象,终究是弟弟,他骄淫傲慢是他不是,自己是他哥,是哥让得弟,能与他计较什么呢?舜表达这种情绪的方法,就是把烧陶得到的粮食麻布除留下自己用的之外,全部通过陶叔搭给家里,也从陶叔处不断地得到姚圩的情况和家里的情况。


舜满了十八岁以后,“烧陶不窳”的名气越来越大。舜烧出的陶器最被人喜爱,于是以烧陶为业的外圩里都争着请舜去指导改进烧制方法,舜成了大忙人,成了烧陶人崇拜的偶象。一天,舜刚从邻圩回到陶台,就听陶叔说他的后母壬女病了,说爷也十分想念他,想要他回姚圩看看。其实舜也十分想家,早就想回家看看,只是碍着后母壬女,想回又怕回去再遭难堪而没有回。现听说后母病了,舜想到爷自从琴毁了以后再不能外出弹唱挣粮食,弟弟象虽然也长大了,但是仍然因为后母的宠爱而骄横奢贪,好吃懒做,几年来,家里的生计都全靠后母的劳作和自己搭回的粮食维持,现在后母病了,爷一定十分焦心,舜决定回姚圩一趟。


临行前,舜又想到了父亲的目疾。为了给父亲治眼病,舜逢懂医术的就求教,试了好多药,就是无效。这几年在陶圩,听好多人说起空青。虞邱师傅就曾告诉他说:“空青是治目疾的特效药,有没有试过?”舜说:“没有,不知空青哪里有?”虞邱说:“听说梁州就有。产铜的地方才有空青。”虞邱告诉他说:空青外形像个蛋,外部像铜浆凝聚成,内部是空的,里面有浆水,浆水酸甜,是治眼病最有效的药。因为眼病都是由肝胆二经引起的,所以患眼病的人肝火特别旺,易于发怒。空青的浆清火明目,有益于肝胆两经,所以能治目疾。舜把虞邱师傅的话揣在了心里,这次回姚圩前就先到了梁州一趟,可采铜的师傅告诉说:“空青是稀物,很难采到的。”舜没有得到空青,但也不是毫无收获,舜得见了采铜、炼铜的过程,知道黄铜跟锡合炼,就能得到青铜,青铜很硬,可以制兵器农具。


从梁州回到陶台后,舜晓行夜宿赶回了姚圩,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那间儿少时候生活了十五年的泥垒石砌的旧房。这时候,舜听到了屋里的谈话。  


“唉——这碗里粥还叫粥吗?捞不起三粒米,干脆叫米汤得拉!”瞽叟说。


“你个死瞎子,饿不死你就算你有福,自己做不来,还屎少屁多。”后母的声音,有些中气不足,但是仍然尖刻。


“连我哥都不要你了呢,你还话多!”象说。


“唉——”瞽叟又长叹了一口气,“也不知道前辈子作了什么孽哟。”


“你叹什么气?你那孽子自顾在外面逍遥,都把你这无用的老子抛到九霄云外了。你还想他回来么?你作梦去吧!你嫌我们母子俩对你不好么?谁好你就跟谁去。”


屋子里沉寂了。一会儿,却从屋里传出了凄凉、悲惨、哀怨、痛憷的歌唱声,舜听着听着不觉潸然泪下。


屋里又出了后母有气无力的声音:“瞎子你别唱了!你唱得那样可怜兮兮,是怨我们母子虐待了你是吧?”


“你再唱我就把你赶出去!”象恶狠狠地说。   


舜再也忍不住,推开门进了屋。舜眼睛往饭桌上一瞄,就瞄见了象手里捧着的是干饭、后母面前是半干半湿的粥饭,而放在桌上的一只碗里的清汤寡水似的粥,那显然是父亲的。舜什么都明白了,只是佯装不知,嘴里亲切地叫着“爷”,叫着“娘”。舜把自己亲手精心制作的陶制小礼物分给了象和婐手。送给象一块用绳子拴着的漂亮玉石,送给婐手一对玉镯子,随后把一迭精细的麻布和妇人用的饰品送到壬女手中,说这么多年没有孝顺娘,请娘多宽谅。送给爷的礼物是舜耗费了不知多少业余时间精心制作成的一把五弦琴。琴身所用的桐木是舜上山砍窑柴时备下的,选用的是巨大桐树的中段,在水里泡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风干,抽得出空时精心地削雕成琴身。琴弦是舜用蚕丝精心搓纺而成。瞽叟接过五弦琴,哆嗦着手,细细抚摸着。凭触觉感觉这琴身比他曾经用过的那把长且粗,但做工细腻,口里说着:“这能弹吗?”舜忙说:“能弹,好听得很呢。”说完从父亲手里拿过琴摆放好,先弹了一曲爷最爱弹奏的“春祭”,又弹了一曲“天问”,那琴音清爽中和圆润,悠扬婉转,引来了姚圩好多人。姚圩人好多年没听到琴声了,这时听到,都以为是瞽叟在弹,走拢了,才知道是舜回到了姚圩,琴音是出自舜之手。攀谈间得知舜是因听说后母壬女病了而归,都交口称赞舜是天底下难得的孝子


后母的病时好时坏。舜为后母四处求医,精心煎药,壬女的病没见好转,舜一时是回不了陶台了,但是随着象跟婐手的长大,家里原来的房屋已经不够用了,长大成人的舜已经住不下来了。舜跟爷商量择地另建草房安身,瞽叟同意,壬女自然不便说什么。舜经过再三考虑,把建房地点选择在妫水转弯的地方的一个高坡上。舜决定在妫水建房是因为这地方离姚圩、离雷泽、离握登的坟地以及一处叫历山的地方都不算很远。离姚圩不算远,便于照应爷、娘和弟弟妹妹;离雷泽不算远,便于打鱼捞虾给爷娘补充营养;离亲娘握登的坟地不算远,便于祭祀亡灵时常回温娘的教诲;离历山不算远则是舜想到了到历山垦荒栽种稷、菽、豆。


舜要建房,舜儿时的朋友黄土、石头、秋草等都主动帮忙。几天时间,两间茅屋就盖好了。舜想到妫汭离原来的屋虽然不算远,但是对爷娘的照顾总不如住在一起时方便,就又在爷娘住的屋边掘了一口井,修了一口仓库以方便爷娘生活。一切安排妥当以后,舜辞别了父亲瞽叟与后母壬女,搬到了妫汭的茅屋里。


舜一如既往地给后母壬女请医求药,也常常亲自爬山越岭找药挖药。壬女的病有了转机,一天好似一天。舜又隔三差五地到雷泽捕鱼捉虾给壬女补养身子。


壬女的病终于好了,瞽叟脸上也有了笑容,时不时地拿出舜为他制作的五弦琴拔弄,年纪轻时的风光以及带舜外出弹唱时的愉悦又回到了记忆里。


不觉已是深秋季节。算来舜已经离开陶台两个多月了。思想爷年岁日渐高了,舜不打算再远离姚圩,他决定到历山垦荒,种植稷、黍、豆。这一日,舜在长满灌木和茅草的荒路上摸索着,手里的棍子不断地拨打着茅草。好不容易到了历山。登上历山之巅,放眼四望,远处大山延绵,有如屏障。脚下的历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满山乱草铺地,荆棘丛生,灌木杂陈,。环顾四周,依稀可见红的、黄的酸枣挂在酸枣树枝头。杜梨、山楂亦被累累果子压得枝条下垂。历山南隅几株苍松巍然矗立在半山腰,虬曲的劲枝上复盖着苍翠的松针。秋阳如金,照耀着已被秋风染得红黄斑驳的杂木。眼前的历山多彩多姿。历山东南面地势平缓,延至远方,与同样荒草杂陈灌木丛生的一片无边无际的平地连接。舜决定选择东南面垦植。舜花了几天时间,圈定范围,砍出界沟,再用大巫师送给的煫石点燃茅草。把灌木、荆棘、乱草烧畲贻净。


夜深了,舜坐在篝火边,烤食着白天烧荒时猎获的野兔子。远处野狼的嚎叫在夜深的旷野特别地令人心惊肉跳,但是舜不怕,倒不是因为随身携带着的蚩尤剑壮胆,而是他知道狼怕火,烈焰腾腾的篝火会使日长夜出的狼们望而生畏。


舜开始垦荒。


虽说早在黄帝时期就知道了炼石为铜的方法,可到了唐尧时期,生产工具仍然十分落后,耕作基本上还是刀耕火种,开垦生荒十分艰辛,刨出一个树蔸往往就要半天。舜双手打满了血泡,但他起早摸黑,一天也不停歇,渴了喝几口山泉,饿了摘野果子充饥。为了早日完成预定的垦植面积,他索性住到了历山上面积不大、潮湿阴暗的天然石洞里。


有一天,舜俯首弯腰地垦荒,忽然听见了“扑哧、扑哧”的鼻息声,声音大而粗,抬头看时,只见一个宠然大物从对面的山上一步一步走向历山。走近了时,舜认出了那是一只大象。大象一直走到舜垦荒的地方,灵性十足地朝舜扬了几下鼻子,然后用鼻子卷起了一块巨大而尖利的石块,一下一下用力地刨地。象力大无穷,遇到树蔸用腿劲一踢踏,树蔸就连根翻出。一个时辰不到象就刨出了一大片地。舜先时惊异万分,见大象毫无恶意,也就自顾垦地。到日落时分,象兀自走了。


第二天,太阳刚踱出远山,大象又到了历山,不是一只,而是两只,昨日般用鼻子卷了石头刨地。这一日,舜跟象有了交流。舜给象准备了些食物,象美美地享受着,时不时地向舜眨巴眨巴眼睛,扬扬耳朵或者打一个响鼻,似有交流之意,感激之情。舜见大象很通人性,就想起了黄帝的象车。黄帝能够用象驾车代步,自己能否训象耕作呢?生荒地,树根草根把泥巴盘缠得结结实实,牛是耕不动的,只能用人力一下一下地刨,大象力气大,倘若能象牛一样耕地,生荒就不愁垦不动了。有了这种想法,舜就没法跟大象建立感情,除了喂大象食物,还给大象搔痒洗澡。慢慢象归巢时似乎有了依依不舍,舜就把象带到自己的住处,用草给象铺垫了一个厚厚的窝。


往后的日子,舜开始训练大象耕地。他把特制的大犁套在大象身上,大象不习惯,步子迈不直,舜耐心十足地慢慢调教。大象终于学会了耕地。大象力大无穷,往往一用力不是犁头断了,就是犁辕犁架断了,舜就把犁辕犁架采用十分结实的木料,而且加粗加大了,犁头也加大了,而且由原来的一个变成了两个,后来又变成了三个,地就耕得深又快,半天下就耕完了一大片。这时候,舜就让大象歇着,自己去拾捡树兜草根。


大象帮舜耕地的事传遍了姚圩、雷泽附近的村庄,就有人到历山探看,不但看见了大象耕地的场面,还看了几只叽叽渣渣在耕过的地里找虫子的小鸟,回去一传播,就变成了舜垦荒历山象帮耕鸟帮耘,并且得出结论说舜决不是凡人,将来必定大福大贵。于是就引来了成群结队看希罕的人。舜反复向人们解释,说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大象耕地是耐心训练调教出来的;鸟啄食莠草和虫子是鸟要生存。舜趁机动员人们上历山垦荒,说这地方土质好,肯定会有好收成。


这天,天气很好。舜正在耕地,忽听见有人叫:“重华,我看你来啦!″听到这熟悉而亲切的声音,舜不禁心头一热,一看,是秦伯的儿子秦不虚,忙放下手里的木犁,跑上田埂,两人紧紧地抱在一起,滚拢一堆,好一阵亲热后,两人在地边坐下来。


舜说:“不虚,我心里好感谢你父亲。没有他,我这辈子想念书识字那是做梦。”


秦不虚说:“重华兄弟,我父亲说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照的。我父亲还说你将来会比我、东不訾、伯阳、雒陶几个都有出息,要我好好向你学习。”


舜说道:“那是秦伯鼓励我上进。”


秦不虚说道:“自从你去了黄河之滨,我们就没见过面。听说你回来了,到了历山恳荒,我好高兴,终于有机会和你见面了。”


舜说道:“打自停学以后,我好想你和不訾、雒陶、方回啊!可是我父亲和母亲……不能出门来看你们。他们三个都好吗?”


秦不虚说:“伯阳到南方去了,说是投奔亲戚,雒陶已经去学制陶了,不訾也出外谋生去了。″


舜说道:“转眼都大了,是挑生活担子的时候了。”


秦不虚说道:“你离开学校后,务成昭老师经常给我们说起你。”


舜说道:“务成老师学问太了得,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真是一位高人。”


秦不虚道:“我们真是遇见了一位好老师。也不知道他现在去了哪里?”


舜说道:”一人独处,无牵无挂。来得突然,去得奇怪,令人匪夷所思。师恩难忘,找他不到,无法报答,惭愧啊。”


秦不虚道:“我父亲说,务成昭老师到姚墟讲学,好像是专为你而来,是来点化你的。照这样说,我们都是托你的福,才和务成昭先生有了这一段师生之缘。” 


舜说道:“不虚别这么说,全靠秦伯给我机会我才认识务成昭老师哩。要不是我的原因,务成昭老师设或还不会走,你们就可以多向老师学些东西了!唉,是我耽误了你们,我赔罪都来不及。”


秦不虚说:“不,务成昭老师临走时说了,他跟你就只有五年的缘分。”


当天,秦不虚在历山歇宿,两人又是一夜长谈。


不久,黄土、秋草、石头以及儿时认识的伙伴、华夏族的大山和林满都带着工具来到了历山。他们一边种植管理恳复的熟土中的庄稼,一边继续开垦着荒地。


这天,舜跟伙伴们去打猎,他们射中了一头野驴。负了伤的野驴带着箭跑过了山头,舜跟伙伴们死命地追击。野驴跑得很快,跑过了几个山头。等舜他们出现的时候,野驴已经被从另一个山头过来的几个人捕捉住了,正在用藤条绑了准备抬走。


林满老远就大声喊开了:“你们把野驴放下,那是我们射中的猎物!”


正准备抬走野驴的人们放下猎物,警惕地拔出了手里铜刀、石矛、竹弓。


舜一眼就数清了他们共有八个人,年纪最大的四十好几,最轻的不到二十。舜说:“


我名叫舜,又叫重华,我们都是东夷族,跟华夏族人,在历山垦荒种地。今天出来打猎,不知我们的行为有不有冲撞你们?”


见舜说话语气亲切,态度谦和,八个人就把手里的武器收敛了。场面上剑拔弩张的气氛化解了。八个人中一个年纪最大站了出来,说:“我们都是前朝高阳氏的后代。我叫苍舒,他叫隤皑,他叫梼戭,他叫大临,他叫尨降,这是庭坚、仲容、叔达。”


舜想起了大巫师巫盐曾经给他说起过的“八恺”与“八元”,兴奋地说道:“我知道了,你们就是办事讲求仁义、诚信、人称‘八恺’的兄弟们了。”


“过奖了。我们正是。”苍舒说。


“久仰久仰!”舜说,“不想在这里会遇见你们。几位肯放驾到我们历山看看吗?”


苍舒说:“我们原来的住地水患严重,这次出来,就是为了寻找新的家园。”


舜高兴地说:“历山是个好地方,我们已经开了很多地,你们如不嫌弃,就把族人迁来跟我们一起住吧。”


说话之间已经翻过了山头,到了舜们在岩洞外空坪上新搭建起的住房。舜安排黄土和大山点起篝火,叫石头与林满去弄些柴,林满不去,对舜把这些人请到历山并说让地给他们心里想不通。舜看出了林满的不高兴,碍于客人在,暂时不好说什么。


篝火烧起来了,十几个人围坐一圈把野驴肉烤得喷香,边兴致勃勃地吃着,边天南地北地谈笑。


苍舒说:“今天要不是遇见你们,我们怕又会露宿了。”


舜再次诚恳地说:“你们先在这里考查几天,如果认为可以的话就把族人迁来如何?”


梼戭说:“还以为你们先来这里,不会同意我们迁来哩!”


隤皑说:“如此我们岂不受之有愧。”

舜说:“自然万物都是上天赐给的,有什么先到后到之分呢?这地方土地肥沃,地连阡陌,看得起舜,愿意与舜为邻的我都欢迎迁来。人多胆子大,聚在一起可以互帮互助。”

苍舒说:“重华兄弟,你人年轻,我们早就听说了你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现在看来你还是一个待人真诚厚道,德高仁重、顶天立地的君子,我们服了你!”

这时候,一阵抑郁忿懑的陶哨声从山上传来,舜才发现平时颇爱凑热闹的林满离了群,他对秋草耳语了几句,秋草顺着陶哨声找林满去了。

苍舒等在历山住了几日,对舜的为人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就准备回去迁族人。这天傍晚,舜等几人正准备举行告别晚宴,却发生了一件事。来了数十号人,老少男女都有,为头的骑着头硕大的象,其它人也有骑着水牛黄牛黑牛的,也有步行的,好些人头上都带着牛角,说话口音很重。仓舒说根据他们的口音可以断定是蛮夷人。这伙人既不问话,也不答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嗷嗷”地叫着冲向舜们的住处。舜等几人与“八恺”见来者不善,都拔刀在手,弓箭上弦。林满“吱”地射出一支响箭,正射中骑在大象上的头人的帽冠,响箭深插进帽冠中。那头人稍一迟疑,随之手一挥,又领着人掩杀过来。舜见状就指挥反击,告诫都用箭射,但是不许伤着人。林满、大山、石头、秋草,都是一等一的猎手,“八恺”兄弟更是技不弱人,刹那间箭如雨样,射得蛮夷人停止了前进。这时候,林满一箭射出,不偏不倚,正射中了大象的一只眼睛,梼戭的一只箭射穿了走在大象左边的一头水牛的一只耳朵。大象疼得怪叫着在原地打圈圈,水牛则疼得使劲蹦达,把骑在它背上的一个中年女人摔在了地下。水牛与大象都掉转身往回跑,蛮夷人的队伍大乱,谁也顾不得去扶摔在地上的女人,都鬼样怪叫着跟着往回跑。一直跑过了广袤的平地,到了很远的对面山上,见并没人追赶,才停顿下来。

摔在地上的女人尝试了几次都爬不起来。舜带着秋草走到他身边一看,那女人的左腿已经摔骨折了。舜叫秋草把女人背到屋棚里,细心地检查了一番后,给上好了药和夹板。

夜来,历山旷野里两处篝火遥遥相望,那熊熊的火焰都狠命地向上蹦窜,令人感受到围坐在篝火边的人心的焦燥与愤怒。

舜心潮难平,站起身来,眼望着对面山上的篝火和隐约可见的人影。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蛮夷人的为什么会一见面就气势汹汹地发起进攻,宛如有天大的仇隙般。舜问过了摔折腿的女人,那女人怀着极大的敌意,宛如不懂他的话般,一问三摇头。舜来到这世界上二十多年了,从来就没有得罪过什么人,他突然就产生了要弄清究竟的想法,就对大家说:“我要过他们那边一趟,去跟他们讲和。”

众人都吃了一惊。黄土惊诧地说:“重华,难道你疯了吗?我们刚打败了他们,要讲和也是他们来找我们,岂有倒行逆施的道理!”

舜说:“我们今天虽说是打败了他们,可并没有降服他们。他们如果以后经常来骚扰,我们就没有安然日子可过了。不如趁机去讲和,今后和睦相处,各过各的日子各种各的地岂不是好。”

林满说:“看样子他们是为我们的土地和粮食而来,你去讲和岂不是自投罗网?”

舜说:“如果他们真是为了土地和粮食而来,我们就给他们一些土地和粮食,历山土地多得很,以后再烧些荒开垦些土地就是了。”

苍舒很理解虞舜与人为善之心,见舜讲和的决心已经下定,就说:“重华兄弟,要去的话,是否需要多带几个兄弟?”

舜说:“若带了人倒反显得我们心不诚了。我一人去就行了,秋草你要照顾好那个女人。”

舜走了以后,苍舒招呼大家聚在一起做了安排布置,除留下秋草照顾那三苗女人外,所有的人都悄悄地尾随在舜后面,在不知不觉中成扇形包围了蛮夷人。

在离蛮夷人的营地不远处,从灌木丛里冲出来两个武士捉住舜将舜绑了押到蛮夷人营地。

蛮夷人头人歪着头,斜着眼,用手指头擤着鼻孔眼,鼻音很重地说道:“哈哈,你们捉了我蛮马的婆娘老子就捉住了你,扯平了。”

舜说:“我可是自个来的,我来讲和。”

“什么叫讲和?”

“你们来这里不是为了得到土地和粮食吗?我们给你些土地和粮食就是了。”

“如此说来你们是投降了?那好,你们就把所有的粮食都给我留下,然后滚到其它地方去。”

“果然是匹蛮马,蛮——蛮不讲理!”

蛮马说道:“你小子说什么?你再给老子说一遍看。”

“我来讲和。讲和的目的就是和谐相处,相安无事,大家都过好日子,前提是互帮互让,互不侵犯。”

“老子懒得跟你讲和!”

“想想看,如果我们硬要争斗,也不一定谁斗过了谁。难道蛮马头人就喜欢过提心吊胆的日子吗?就愿意看着自己的族人做了战争的冤死鬼吗?”

“你别多说了!”蛮马举着手里的剑朝着舜厉声吼叫,“你再说我立刻就杀……”

蛮马话没说完,一支箭从暗处直射过来,正中蛮马的命门。蛮马眼睛一翻白,“扑通”一声倒地一命呜呼。黑暗中杀声四起,蛮夷人还没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一个个做了俘虏。林满解开了捆绑舜的牛筋索。舜一见是林满、苍舒他们,心里有些不高兴,直怪怨他们不该来,怪他们下手太狠,不该要人家的命。怪过了怨过了又安慰蛮夷人,说蛮马蛮不讲理,欺人太甚,咎由自取,说这事与其它人没有关系,无论是谁如果愿意留下就给他粮食给他地种,如果不愿意留下也可以自由自在地走。

蛮夷人中有些愿意留下,有些不愿意留下,舜听其自便。愿意留的既得到了粮食,又得到了地;不愿意留的舜也送了粮食毛皮后让他们上了路。

在舜的精心治疗下,蛮马的婆娘腿好了。听说蛮马死了,开始时寻死觅活,后来听说了蛮马之死的原因,似乎也说不出舜他们错在哪里。再想起被捉后舜的人都对他以礼相待,心里就很感激舜,自觉自愿地留了下来,并且把随身带着的南方水稻种子送给了舜,并且告诉了栽种水稻的方法。从此历山有了水田。

又过了些日子,“八恺”也举族迁到了历山。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