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河北滦县泥塑艺人姚连文:把乡愁捏进泥巴里
分享文章

微信扫一扫

参与评论
0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 各地祭舜 / 正文

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仅管理员可见

河北滦县泥塑艺人姚连文:把乡愁捏进泥巴里

转载 姚彬2021/11/19 12:38:00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102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河北滦县泥塑艺人姚连文:把乡愁捏进泥巴里

雨后的季夏,空气异常清爽,走进滦州古城东城门里的丽景胡同7—7号,一组风格迥异的泥塑人物格外引人注目。泥塑中的6个人物完美诠释了滦州名吃郝家火烧在当地的盛行,有脖子上系着毛巾正辛苦烘烤的师傅,有肩上扛着锄头刚劳作完的农民,有嘴里叼着烟斗正在排队的老人……各个都活灵活现。
这组泥塑的创作者就是河北滦县知名泥塑艺人姚连文。今年40出头的姚连文看起来斯斯文文,年纪不大在泥塑的行当里却已然是把老手,问其为何对泥塑情有独钟,姚连文的话简单质朴“就是好这个”。


一捧黄泥,让他和泥塑结缘


初中毕业后的姚连文经过考试成了首钢的一名电焊工人。自小就爱好绘画的他,一有空闲就拿出画架练练手,一次工会领导检查宿舍安全,意外发现了姚连文画架上的画,觉得很是有模有样,就把他调到了工会从事企业宣传,姚连文成了一名宣传美工。
要说和泥塑真正结缘还得从那一捧黄泥说起。在帮朋友打井的空闲,从井底掘上来的一捧捧黄泥让姚连文眼前一亮,儿时玩耍的泥塑在脑子里不断闪现,不由自主的就在手里捏出了形,凭着自小良好的绘画基础加之之前雕刻石雕的经历,姚连文在泥塑创作的路上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他跑遍县城每处地方,只做有性格的泥塑


姚连文说,泥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夸张。内容辐射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要接地气,贴人气。有性格的泥塑大家才会喜欢。大街上过往的行人,古城里穿梭的游客,孩子的明眸,老人的皱纹,都是他创作的灵感。
“若要塑造旧时的大灶台,就要选择粗糙易裂的土质,若要塑造人物脸庞,就要选择平滑细腻的土质,但一般都要选择光泽度好,粘度大的土质”,姚连文介绍,“此外还要向土质里加上棉絮、石灰等,以改变它的薄硬粘合质地”。从事泥塑创作的这几年,姚连文几乎跑遍了县里的每处地方,横山上的山坡土和榛子镇的黏土是他用的最多的。
“人体形态最重要,有了独特的形态,这个泥塑就活了”。说着姚连文做起了示范,这是一双瘦弱,长满了茧子的手,可一旦站在了泥塑前,就像被施了魔法,翻转如飞。食指和拇指上下翻动,一会儿就捏出了泥人的脸庞,顺手拿起用竹子皮自制的工具,放缓速度,细细地雕起了鼻子和眼睛。
五官完工了,还要在表情上再做一番功夫,“要磨出人笑或哭时脸上肌肤的样子”。拇指和食指随后覆上泥人的眼睛和嘴巴,轻轻地捏搓,弯弯的眼皮,咧开的嘴角不一会就被捏了出来。有时候为了一个表情,这个40岁的男人还会对着镜子自己做了起来,常常一看就是个把小时。


刻苦钻营,提升泥塑造诣


为了把泥塑做的更专业,姚连文还自学了中国美术学院教程《人体解刨学》,了解人体部位动态、人体骨骼肌肉和功能构造等。从头到脚的骨骼及附着肌肉都要熟练掌握,以便塑造不同运动时肌肉骨骼的不同形态。


此外,姚连文还自购了很多历史文化书籍,“不同时代人物塑造不同,要放在大的时代背景里,例如教场村里的泥塑作品《那个年代》我就定位于60年代初的人物造型,正处于饥荒年代的人们通常都是身形瘦弱,面容憔悴的”。每天两个小时的速写练习也是姚连文坚守了多年的习惯。
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姚连文还结实了很多雕塑绘画大师和好友,对他的泥塑造诣也是帮助很大。在朋友们的鼓励下,今年他还报考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社会自主招生并被破格录取,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学习和深造。
姚连文说,接下来他正在谋划实施大型民俗泥塑创作,一幅12米长的民俗长卷已经绘制完成,他要把滦州的民俗文化用泥塑的形式展现出来,把乡愁捏进泥巴里。

  滦县民间艺人姚连文泥塑作品。滦之言 摄

  长城网唐山12月12日电(滦之言 肖曼)今年春季,滦州古城民间艺人姚连文曾煞费苦心历时一年有余,创造了明清时代古滦州契丹风景人物图,在长达十几米的画卷上有几百位形态各异的人物,从婚丧嫁娶到市井风情几乎无所不包,有许多人从滦州古城的网站上看到后大加赞赏,评价说这是滦州古城的清明上河图。


姚连文泥塑作品。滦之言 摄


  围绕古滦州契丹文化的挖掘整理,姚连文曾为此费尽心思,他时常埋于案头,查阅史料,寻根求源。当十几米长反映契丹族日常活动的画卷面世后。他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更新的要求,如何让纸上的人物立体化活起来,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效果,再现这个消失的民族?他面对画卷思忖良久,最后决定自己动手靠泥塑再现那个时代契丹游牧民生活的形象。


姚连文泥塑作品。滦之言 摄



  在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契丹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人物原型已无历史原型可考,姚连文只能通过史书描写,参考电影戏剧人物去重新创作契丹族的头饰服装,经过半年时间的不断摸索,而今姚连文创作的契丹人物泥塑,从穿戴到脸型被大多数观众所认可,而今在他的泥塑人物中,形态各异的契丹人物已有上百个,虽然泥塑人的比例不及现代人的四分之一,但是由于他善于面部表情的刻画,服饰的雕琢,可以说泥塑的每个契丹人都富有个性栩栩如生。用姚连文的话说,每个塑像他都能讲出一连串的故事。



  

姚连文泥塑作品。滦之言 摄



滦州古城作为新兴的旅游景区,它的历史文化底色就是多民族融合发展之地,其中以游牧民为主的契丹文化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明年6月份滦州古城即将竣工开园的和园就将再现当年契丹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史。姚连文计划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一比一的比例泥塑一批契丹人物塑像,陈列在和园中。这样即能展现当年契丹族的服饰外貌,又能招揽更多的游客,使人们在游玩观赏中受到一次民族历史教育。我们祝愿姚连文的愿望早日实现,届时在他辛勤的创作中,让一批鲜活的契丹人塑像伫立在和园中,让更多的游客在这里一饱眼福。


姚连文泥塑作品。滦之言 摄

 今年春季,滦州古城民间艺人姚连文曾煞费苦心历时一年有余,创造了明清时代古滦州契丹风景人物图,在长达十几米的画卷上有几百位形态各异的人物,从婚丧嫁娶到市井风情几乎无所不包,有许多人从滦州古城的网站上看到后大加赞赏,评价说这是滦州古城的清明上河图。

  围绕古滦州契丹文化的挖掘整理,姚连文曾为此费尽心思,他时常埋于案头,查阅史料,寻根求源。当十几米长反映契丹族日常活动的画卷面世后。他在艺术创作上有了更新的要求,如何让纸上的人物立体化活起来,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效果,再现这个消失的民族?他面对画卷思忖良久,最后决定自己动手靠泥塑再现那个时代契丹游牧民生活的形象。

  在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契丹族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人物原型已无历史原型可考,姚连文只能通过史书描写,参考电影戏剧人物去重新创作契丹族的头饰服装,经过半年时间的不断摸索,而今姚连文创作的契丹人物泥塑,从穿戴到脸型被大多数观众所认可,而今在他的泥塑人物中,形态各异的契丹人物已有上百个,虽然泥塑人的比例不及现代人的四分之一,但是由于他善于面部表情的刻画,服饰的雕琢,可以说泥塑的每个契丹人都富有个性栩栩如生。用姚连文的话说,每个塑像他都能讲出一连串的故事。

  滦州古城作为新兴的旅游景区,它的历史文化底色就是多民族融合发展之地,其中以游牧民为主的契丹文化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明年6月份滦州古城即将竣工开园的和园就将再现当年契丹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史。姚连文计划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一比一的比例泥塑一批契丹人物塑像,陈列在和园中。这样即能展现当年契丹族的服饰外貌,又能招揽更多的游客,使人们在游玩观赏中受到一次民族历史教育。我们祝愿姚连文的愿望早日实现,届时在他辛勤的创作中,让一批鲜活的契丹人塑像伫立在和园中,让更多的游客在这里一饱眼福。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已有0人点赞

自定义html广告位

0条评论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