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家乡田野上的姚寿先石碑
我在各地行旅见过不少碑石刻,但在无论怎样的碑前,都显得是匆匆过客,很少对它们产生兴趣,更不曾有什么研究。而真正吸引我去寻访的,却是那通遗失在家乡原野而少人问津的清代石碑。它比不上历代那些皇家刻立的名碑高大,也不受什么特殊保护,却是树在老百姓心上的丰碑,这块碑的名字念上去还很绕口,叫“皇清例授修职郎候选教谕锡龄姚公阡表”,当地乡亲称它为“尊师碑”。此乃是100多年前,100余学生集资为授业老师姚寿先(字锡龄)所立的碑刻。自从知道并且见过这通寓满故事的碑刻后,心里就再也放不下,我惊叹于碑主人的传奇一生,深为他的品行和学识所折服,同时,凝视这通碑刻使我分明看到众多立碑人一颗颗感恩的心。
碑刻,原本是指立于庙门、墓冢前没有文字的竖石。战国时,人们开始利用它书刻文字。按功用划分,主要有墓祠碑、寺观碑、功德碑、纪事碑和标示碑等,它们无疑是写在石头上的历史。
而与这“尊师碑”的缘分,却肇始于深居省城的冯先生。冯先生是一家媒体的记者,业余时间潜心研究省会周围地区的碑刻,几乎跑遍了省城周围县区。一日,他打来电话,说是赵县有这么一通碑,想来看看。让我联系一下碑刻的知情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怎敢不从命?
“尊师碑”,所在地东姚家庄村,那是赵县著名的梨乡。齐齐整整的农舍就掩映在万顷梨园里。春天洁白的梨花堆雪积玉犹如冰雪世界,秋天黄澄澄的雪花梨坠满枝头俨然金色海洋。走进这里没准儿你会觉得误入了陶翁笔下的桃花源中。遗憾的是,春秋的梨园景象冯先生全没赶上,他来时,正值盛夏,树上的梨子也只有鸡蛋大小。冯先生并不觉遗憾,而是拨开绿叶掩映的梨树枝行,直取村上碑处。
我们的向导是村上60多岁的李合彬老人,他顶着白花花的日头,将我们引到村东不远处,指点说:“这就是你们要看的碑了。”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是立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青石质碑刻,通高2·2米,宽0·7米,碑首就有0·62米,雕有双龙。碑身阳刻“皇清例授修职郎候选教谕锡龄姚公阡表”及碑文,阴刻众多立碑人名。李合彬老人指着碑亭说,“30年前,这通碑突然倒地,姚氏后裔凑钱将碑竖起,并修建了碑亭加以保护。由这座碑亭再往北行200米梨园深处,有姚寿先的墓冢。”
研读着碑文,性格鲜明的姚寿先向我们走来。
姚寿先(1798---1876),赵县东姚家庄村人。自幼聪颖,不喜好玩耍,读书不局限于表面文章,重在融会贯通,见解远超同辈。19岁中秀才,后选廪生。
姚寿先为了钻研学问,他走出家门,求教于枣强名儒步云仪。步老夫子由甲科进士出任泌阳令,但做官时间不长,就称病回家,把精力完全放在培养学生上。为培植人才,步老夫子博览经史子集及历代典籍,并能深入浅出。姚寿先跟老夫子学习多年,学问大进,品行操守也得到历练,成为儒家传代弟子。这一时期,他进京赶考,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然而,考了几次都不被主考官看好。有一年,姚寿先参加拔贡生考试,当时担任教育长官的潘文慎决心破格选拔人才,知道他是有名的宿儒,非常看重他。同试者都认为姚定能榜上题名,可是他因对考场舞弊之风不满,点名时有意不到,潘文慎很吃惊,派人催促他,可找到他借宿的寓馆时,发现他早已离开数日了。不久,奉朝廷恩诏,授予他在家乡管理教育,并在官吏名册上注册。恰在此时,南方发生战事,管农业的官员匮乏,如果充任花点钱就能买通官路,弟子们都劝他一试,但姚寿先不为所动,不愿放弃教书。他授业的学生常有数百人。他一心治学,淡泊名利,乡里公推他管理学校达数十年。州里的官员都知道他的品行操守,十分尊重他。
为姚先生撰写碑文的张驹贤也是昔时赵州名人,出生在赵县迎恩铺村。天资聪敏,勤学好问。清同治十三(1874年)中甲戌科进士。出仕前,曾在冀州、定武(今定州)、栾城、深泽等州县书院讲学,培养出许多出众弟子。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派为山西河津知县,实署安徽太平县知县。在任期间被人诬陷,自杀身亡。他热心公益事业,曾捐出银两资助篡修《赵州志》;又捐银五百两存入恒顺当中,以备贫寒读书人应试之用。光绪二十四年,山东受灾,巡抚吁请各省官员助赈,他慨然捐银2000两,受到朝廷嘉许。他一生著述颇多,撰有《元和郡县图志考证》34卷、《赵忠毅公年谱》3卷等。张驹贤的祖父张南邨为姚寿先的生前好友,幼时驹贤常听二人一起高谈阔论。于是在碑文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那一段经历:“贤之先大父南邨公,与公(指姚寿先)为道义交,数相过从;晚年,交益笃。贤侍侧,往往闻公绪论。”他感念姚先生对他的启蒙教育,将赞诵之情融入碑文:我为晚生,未能在姚公门下受业,而总能得到姚公夸奖,我从姚公那里所获得的知识学问,是无法数得清的……
离开碑亭,热心的李合彬将我们带回村中姚寿先后裔姚永臣家。89岁的姚永臣老人,是位慈眉善目的白胡子老头儿,他在女儿的搀扶下,坐在宽敞的大门洞里,我们的谈话就在这微风徐徐的农家门口开始了。老人回忆说:“姚寿先是我曾祖父,他的事情多是我从上辈儿那儿听来的,我就给你们讲两件趣事吧。相传,曾祖父脾气古怪,而教书又特别好。他授课,学生一听即会,在方圆几十里名气很大。早年间,曾祖父教了七个学生,学堂里还用着一个做饭的大师傅。这大师傅知道老先生书教得好,每当讲课时他就趴在窗外听。一来二去也入了门儿。有一年大比试,曾祖父的七个学生前去赶考,张榜后,人们就议论开了:姚先生明明教了七个学生,怎么考中了八个?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做饭的师傅偷偷参加了赶考,居然中榜了。从这儿起,曾祖父的名声更大了。”姚永臣老人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接着讲,“下面说说碑刻上的一段趣事,曾祖父去世后,学生们商量着为他立块碑。可本地不产石头,只能到赵县西南方向的赞皇或元氏取石。那一年,取来碑石的人们往回返,走到东封斯村时人困马乏,村里人见来了一群运送碑石的,就上前打问,一听是为姚先生立碑,二话没说,就把人们让到家里招待吃喝。原来,这个村子里有许多姚先生的弟子。人们吃饱喝足后,却发现车马和碑刻石均不知去向,一打问,是东封斯的乡亲们帮着把碑石送走了。”
韩愈在《师说》里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据此,人们都说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是阶梯,承受着学生向上攀登的脚步;像蜡烛,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而危机时刻老师同样可以用生命保护学生。前不久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手扶着课桌椅,用身体挡住不断掉落的水泥块,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了4个孩子。
东姚家庄村头的“尊师碑”,彰显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它之所以耸立百余年而至今犹存,既说明了乡民对师者的尊崇,对学者的敬重,又表达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而兴起”的良好愿望。正像碑亭上姚氏后裔镌刻的那幅对联:“先祖圣名垂青史,子孙勤勉创伟业”。尽管联语撰写得浅白,却也真实地表达了姚氏后裔对先人的追思和勤勉创业的决心。
愿这通尊师重教的“姚寿先碑”,作为一处散置田野的人文景观,永远耸立在赵州土地上,耸立在赵州人的心坎上。
河北赵县清代尊师碑
在著名的雪花梨之乡———赵县东姚家庄村村东头的万亩梨园中隐藏着一座刻于清光绪年间的石碑。由于该石碑是众学子为了纪念他们的恩师而立的,当地人称其为“尊师碑”。9月17日,记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见到了这座在当地远近闻名的“尊师碑”。
梨园深处的“尊石碑”
9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赵县东姚家庄村,穿过村东头长长的梨园小路,在梨园深处一条小路旁记者见到了这座“尊师碑”。“尊师碑”坐北朝南,分阴阳两面,通高2.2米,宽0.7米,碑首就有0.62米,碑文标明建于清光绪八年(即1882年),所纪念之人名为姚寿先。碑阳面外部刻有一副对联“先祖圣名垂青史,子孙勤勉创伟业”,横批为“万古流芳”。碑上部雕有双龙戏珠,虽已经过130年的风雨,却依然栩栩如生。
走进仔细观察,碑身刻“皇清例授修职郎候选教谕锡龄姚公阡表”及立碑人对姚寿先怀念的碑文。碑阴面刻有100位立碑人的姓名,其中除一位为姚寿先侄孙,一位为族叔,其余98位均为其弟子,这些弟子中大部分为庠生、监生、增生、廪生等。
据当地人介绍,30年前这通碑曾突然倒地,姚氏后裔凑钱将碑再次竖起,1997年修建了碑亭加以保护。由这座碑亭再往北行200米的梨园深处有姚寿先的墓冢。
姚寿先弃官从师
据碑文显示,姚寿先,(字锡龄)(1798—1876),赵县东姚家庄村人。19岁中秀才,后选为廪生。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姚寿先为了钻研学问,走出家门,求教于枣强名儒步云仪。姚寿先跟随步云仪学习多年,学问大有长进,品行操守也得到很大提升,成为儒家传代弟子。这一时期,他进京赶考,人们都对他刮目相看。然而,考了几次都不被主考官看好。有一年,姚寿先参加贡生考试,当时担任教育长官的潘文慎决心破格选拔人才,知道他是有名的宿儒,素有才华,非常看重他,同试者也都认为姚寿先定能榜上题名。但他因对考场舞弊之风不满,点名时有意不到。潘文慎很吃惊,派人催促他,可找到他借宿的寓馆时,发现他早已离开数日了。
不久,奉朝廷恩诏,授予姚寿先在家乡管理教育,并在官吏名册上注册。恰在此时,南方发生战事,管农业的官员匮乏,如果花点钱就能买通官路,弟子们都劝他一试,但姚寿先不为所动,不愿放弃教书。他授业的学生常有数百人,一心治学,淡泊名利,乡里公推他管理学校达数十年。州里的官员都知道他的品行操守,对他十分尊重。
赵州名人撰写碑文
为姚寿先撰写碑文的张驹贤也是昔时赵州名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中甲戌科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被派为山西河津知县。他热心公益事业,曾捐出银两资助纂修《赵州志》;又捐银五百两存入恒顺当中,以备贫寒读书人应试之用。
光绪二十四年,山东受灾,巡抚吁请各省官员助赈,他慨然捐银2000两,受到朝廷嘉许。张驹贤的祖父张南邨为姚寿先的生前好友,幼时驹贤常听二人一起高谈阔论,于是在碑文中饱含深情地回忆了那一段经历:“贤之先大父南邨公,与公(指姚寿先)为道义交,数相过从;晚年,交益笃。贤侍侧,往往闻公绪论。”他感念姚先生对他的启蒙教育,将赞诵之情融入碑文。
姚寿先后人讲述
如今,东姚家庄仍然有姚寿先的后裔。据村里姚寿先的后裔介绍,姚寿先有很多故事也是上辈人传下来的。相传,姚寿先教书教得特别好,授课通俗易懂,学生一听即会,在方圆几十里小有名气。
早年间,姚寿先教了七名学生,学堂里还用着一个做饭的大师傅。这大师傅知道姚寿先书教得好,于是每当讲课时他就趴在窗外听。有一年大比试时,姚寿先的七个学生前去赶考。放榜后,人们却奇怪了:姚先生明明教了七个学生,怎么考中了八个?后来才发现,原来第八个是做饭的师傅,他偷偷参加了赶考,居然中榜了。
从那起,姚寿先的名声就更大了。姚寿先去世后,他的学生们商量着要为他立块碑。
据赵县相关部门介绍,5月27日,由赵县退休教师赵振和编著的《赵州尊师第一碑姚锡龄墓阡表》出版。书中介绍,姚锡龄墓阡表坐落于赵县东姚家庄村梨园,是清光绪八年由100位学子为已故恩师姚锡龄先生而立的追思碑,由同治13年甲戌科进士赵州迎恩铺村张驹贤撰文。该碑是周边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存世的由学生为老师树立的功德碑,是一通弥足珍贵的尊师碑。
碑文仅830字,但内容丰富,记叙详实,是研究清代教育、科举制度的一件珍贵文物。
“尊师碑”紧挨梨园小路,不时有村民及拖拉机经过,周围都是正要采摘的梨树,并无其他保护设施。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碑面上的文字有的已经发白变得模糊,碑面还有一条约1.5米的裂缝,大小不一的划痕布满了碑面下部,碑亭的一侧还被印上了广告。
当地村民说,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给“尊师碑”更好的保护。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