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姚氏祠堂
编著 路 明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深巷村怡云姚氏公祠
广东省东莞市企石镇深巷村
怡云姚氏公祠
怡云公名喜富,字怡云(舜 120,宗辅 14,丰考 9 世)是深巷村一世祖山甫公之玄孙,生于明洪武丙子年九月初十日 , 终于成化壬寅年八月十四日。生三子:松隐、竹隐、梅隐,号三房。怡云姚公祠是三房后人为祀念怡云公而建。故称三房厅或三房祠堂,堂号居敬堂。
怡云姚公祠建于何时?并无史料记述留传,传闻是明季世廷献、兆熊中举后倡导建立,在 2008 年全国文物普查时上报为崇祯十二年,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初时为三进,道光三年重修,后面增加一进为四进祠堂,这是东莞地方少有的。
怡云姚公祠坐落于深巷村旧围面中心部位,坐东北向西南,宽 10.3 米,长 33.7 米,占地面积 347 平方米。
怡云姚公祠是砖木建筑结构,用料讲究,有很高艺术性,公祠的四周,全部是用红石作为基础,上面砌的是双层水磨青砖。祠内用红 石柱、硬木柱支撑,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抬梁式。每进前有屏风、天井。硬山顶、船形灰塑龙凤图案的脊梁。脊吻的两端,立有昂首相望的陶制鳌狮。打磨过的红石和大件的木料,手工也非常精细。梁桁柱,立臂斗拱,搭接紧密,檐楣大部分都装饰有造型精美的木雕图像,非常讲究。公祠内,有两个厅堂,三个明天井。后两个天井的两边,建有回廊。在第四进里,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小厢房。
祠堂的大门两边有一副对联:“世业陶渔耕稼,家声诗礼春秋。”歌颂祖德和诗礼传家之宗风。祠内悬褂“旨赏蓝翎匾”和“父子高魁匾”,三进楹柱上的对联是“九世累栽培松竹梅秀挺沧洲喜见枝繁绵旧泽;三阳当发育桃李杏香闻深巷笑看花放贺新春”。
怡云公三房后人出过三位举人和一名进士。文举姚廷献(丰考 16 世),姚洪仁(廷献之子),称为父子高魁,武举姚兆熊;姚梦鲤(丰考 19 世),清雍正甲辰科进士。祠内后进供着历代祖先牌位,第三进供着天后娘和文昌君的塑像,每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村人去拜祖先,拜天后娘、文昌君,其风俗延至今。
深巷怡云姚公祠,在民国时期,被拆掉了二、三进的屏风改作学校。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的游击队员常到深巷村,驻扎在怡云姚公祠,东纵的领导人王作尧、卢克敏等曾在祠堂内设立临时指挥部,他们入住祠堂时间不一,有时只作短暂休息,有时住一二天,甚至一个多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怡云姚公祠遭到严重破坏。大跃进时屋面的瓦被间拆去三分之一,“文革”时屋脊和檐口横楣的精美雕塑遭严重毁坏,加上年久失修,祠堂内外建筑构件已相当残陋。这座有着重要历史文物价值的祠堂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闻。直至 2002 年,东莞市进行大范围文物普查,怡云姚公祠的历史文物价值才让外界发现,此后公祠被东莞市列为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好地保护和延续公祠独有的历史价值,2015 年底,我村开始着手筹备祠堂修缮工作,在市文物局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缮工程于 2016 年 5 月动工。重修后的怡云姚公祠面貌一新,仍保存古色古香质朴的特色。
撰稿人:姚杨志
注:沧洲,深巷村以前三面环水,称为洲地,现土名有洲头,洲尾,洲仔边,故沧洲指深巷范围的土地。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自定义html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