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恩科武状元姚大宁
转载
姚彬于 2021/11/19 12:03:06 发布
IP属地:未知
来源:微信公众号
作者:世界姚氏文化
103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姚大宁 |
类 别: | 武状元 | 朝 代: | 清 | 曾用名: | 无 | 生卒年: | 1772~1807 | 字: | 允盛 | 号: | 无 | 籍贯(古称): | 广东南海县白石堡 | 籍贯(今称): | 无 | 及第时间(中历): | 清嘉庆六年 | 及第时间(西历): | 1801 | 科 别: | 辛酉科 | 名 次: | 武进士第一人 | 授 官: | 无 | 谥 号: | 无 | 著 作: | 无 |
|
|
姚大宁(1772~1807),字允盛,广东南海县白石堡人。清嘉庆六年(1801)辛酉科武进士第一人。 该科本为乾隆太上皇九旬庆典特开恩科,恰遇正月太上皇猝亡而停,考虑遗泽士子,于是,本年仍开科。 姚大宁7岁时就颇喜读书,至弱冠成年受困于童试,屡试通不过,于是弃文从武,由致力儒学改为学骑射,练马枪、翘关、负重的技勇功夫。乾隆六十年(1795),经过充分准备的姚大宁参加了广东省乡试,无论长垛、马步箭,还是翘关、负重等技勇,样样曲尽其妙。通过外场考试以及内场试策论后,乾隆乙卯一下考中了武举人,名登武科黄榜。凡新科武举荣赴“鹰扬宴”,以此表示取中武举即威武如鹰之飞扬的意思。第二年,各省武举人会试北京。姚大宁应武科兵部会试,内、外场成绩俱佳。会试揭榜后,姚大宁榜上有名。合格者要先参加武殿试内场考试。嘉庆六年冬十月,姚大宁参加内场考试,策对后合格者再试外场。自本年开始推行武会试复试,复试不合格者罚傍殿试一科,三次复试不合格者除名。十一月,皇帝御紫光阁阅试中式武举王鸿仪等54名马步射。御试前,先由皇子骑马射箭作示范。轮到姚大宁,御试便殿,破平常规格,特给予他九枝箭,他发发中的,场上连连叫好。丙子,嘉庆帝亲临西苑门外中南海紫光阁御试他们技勇。外场包括马、步箭、开弓、舞刀、掇石。姚大宁场场顺利过关。接下来,皇帝在乾清宫引见中式武举,亲定甲乙。戊寅,皇帝御太和殿。传胪大典上,嘉庆帝钦点姚大宁一甲第一名武状元。姚大宁着头等侍卫服,戴御赐黄金甲铠,回归乡里省觐,荣耀之至。他是广东武科举史上第五位武状元。难得的是,他的殿试策对试卷保存至今。 姚大宁应试所作对策文,主要是强调武功的重要。先谈古往今来帝王要内修文德,又要外重武功。方能安邦定国,国泰民安。接着,他赞颂嘉庆帝“仁符帝范,义式王斧”,登基即位不久,已经“遐迩清宁,中外祗福”。最后,他谦逊地称自己才学疏浅,有负于圣望;只盼望国家“治益求治,安益求安”,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策对简单明了,本文二百三十九字不少于策文最少二百字之基数,符合制义定制。姚大宁书法规范,对策文从字顺,言简意赅。因清代武科举忽视文章,更注重“技勇”,此策对文章应属上乘之作。 据说:姚大宁曾赴京参加嘉庆元年丙辰科举考试,结果名落孙山。返回时途经山东,店家诘问为何如此狼狈。原来驾驭者误入歧途百余里,当时天色已晚,夕阳已落,寒风刺骨,冰雪堵塞溪谷道路。驾驭者也不知所措,信马由缰向西行路。姚大宁也又惊又怕,寻行迹赶上他们,驾驭者惊叹,按马回车。强行半里,驭马又不走,车停滞不前,姚大宁连连吆喝赶车,他让仆人举火炬拿着剑,肩靠肩护车而行。火光中见野兽在路边窥视,伺机而动,由于他们有戒备不敢逞越。姚大宁他们一直到第二天傍晚,太阳落山时才回到小店,走上回家之路。另外,还有一个记载:说他在京都暂留时,同住有位朋友急如星火,原来这人的同僚是南方人,死在京坻,又无家属在京。虽然非亲非故,姚大宁还是厚敛此人,为此筹资,扶榇南归。当时人们都盛赞姚大宁有智谋而且乐善好施,如此作为,今后前程无可限量。后果然金榜提名。
嘉庆十二年(1807),姚大宁扈从圣驾秋狩猎,外出古北口,中风寒得病。回京后不久,不治身亡。 附殿试卷如下: 应殿试武举臣姚大宁,年二十九岁,系广东省南海县人。由武生应乾隆六十年乡试中式武举,应嘉庆六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
嘉庆六年(1801)辛酉恩科武状元姚大宁的武殿试卷策文:“臣对:臣闻,慎固封守者先事之防,敕宁武功者保邦之大。古帝王丕基寅绍,儆戒无虞。既文德之诞敷,亦武卫之克奋。故六师平国,九伐正邦,武臣状元老之猷师中蕃丈人之言易日容民畜聚。书曰:乞诘戎兵、诚守邦之要也欤。惟皇帝陛下大宝缵膺、崇纲振饬、仁符帝范、义式王斧、武烈绥靖乎,四方濯征克奏乎,三捷王猷允塞宇内为昭。夫固遐迩清宁,中外祗福,乃复选臣等于廷,而策之以内修外怀训练整饬之至计。臣之祷昧何足以稗高深。惟愿治益求治,安益求安,舞干羽于两阶,垂休嘉于奕祀,永怀七德,时叙九功,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在此矣。臣草茅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腔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姚大宁(1772年-1807年)字允盛,广东南海白石堡人,辛酉科武状元。 姚大宁7岁时就颇喜读书,受困于童试,屡屡不通,于是放弃从文,由致力儒学改为学骑射,练马枪、翹关、负重的技勇功夫。乾隆六十年(1795年),经过充分准备,姚大宁参加了广东省乡试,无论长垛、马步箭,还是翹关、负重等技勇,样样曲尽其妙,考中了武举人。 嘉庆六年(1801年),来自全国数千名武举子云集京城,笔试以《武经》为题,写一篇对策。姚大宁不仅书法遒劲,且文理通畅,辞藻华美,寓意深远,顺利取得殿试资格,名登武榜。 下照片:姚大宁的官袍 ![]()
|
![]() | ■“状元及第”牌匾。
|
|
![]() | ■状元官服(记者翻拍资料图)。
|
|
![]() | ■状元坊拆下的碎石,上面仍可见精美的石雕。
|
|
![]() | ■姚氏新祠堂,存放着“状元坊”石牌跟“状元及第”牌匾。
|
|
![]() | ■状元巷,姚氏老人经常在这里纳凉。
|
|
![]() | ■“状元坊”石牌。 |
|
护主狩猎 忽染急病英年早逝
姚大宁生于1772年,卒于1807年,去世时只有35岁。由于状元及第后姚大宁在外为官,甚少回乡,因此姚氏后人对于他的英年早逝的原因也只是听闻。姚大宁后来做到头等侍卫,传闻其是在跟随皇帝狩猎时突染急病去世,去世之后身葬何处至今也无人知晓。
文物
九环大刀
有关武状元的往日“威水史”只能在姚氏后人的口口相传中获知,但姚大宁除了轶事,还有文物遗世。其中有一把九环大军刀还曾被保留到姚仕祥年轻时。“大军刀柄由铜铸成,重达30多斤,刀刃有几厘米厚,上有九个大环。”除了姚仕祥,记者采访时在场几个姚氏老人都表示小时候曾经见过这把大军刀。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后来军刀被破坏,只剩刀上的一个铁环至今还被姚仕祥收藏着。
状元官袍
现在,姚大宁后人还收藏有姚大宁的官袍,共计6件。解放前每到年三十晚,这六件状元官袍便要被拿出来晾挂在姚氏祠堂中,一直晾到第二年正月廿六。不少年轻人仍记得晾挂官袍时的壮观场面。“很大一件,晾开仿佛旗帜一般,官袍上绣有四爪龙,摸上去很滑。”现在村里早已经没有晾挂状元袍的习惯,但许多姚氏族人还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古迹
状元巷:得到姚氏后人的保护
状元巷就位于状元府侧门前,这是一段十几米长的石路。旧时的状元巷为了防贼,前后两端各设有门楼,现在早已被拆,而三间两廊格局的状元府也已被新建的楼房围住,看不出昔日的宏伟。姚仕祥告诉记者:“武状元的事情已成为历史。”但作为状元后人的他,仍非常注重对这段历史的保护。
几年前,村里统一挖下水道,很多石板路都被破坏,石板被搬走,取而代之的是水泥路。而状元府门前的状元路却在姚仕祥的坚持下保存了下来。当时挖完下水道后,姚仕祥自行将石板路面还原,虽然只有十几米长,但这条路曾经见证过状元的辉煌,现在也见证着状元后人对祖辈文化的保护。时至今日,姚仕祥仍会在茶余饭后与一群老人在这里聊天,有关姚大宁的轶事,还会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中继续流传下去。
状元坊:昔日宏伟已不再
与状元路相比,状元坊则没有那么幸运。状元坊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姚氏后人为了纪念姚大宁所建。从姚仕祥的描述中可以还原它的旧貌,屹立的华表,精致的石雕……但是这座宏伟的建筑却在文革期间被拆除了。一位姚姓老人曾经参与过状元坊的拆除,现在回忆起状元坊的宏伟,不禁显得有点自责。“在迷迷糊糊中成了历史的罪人啊。”老人说。
现在状元坊只剩一堆破碎的石块被堆砌在祠堂外,而完整的石碑则被存放在姚氏祠堂中,记者前往观看时还能看见石碑上清晰的“状元坊”字样,如同武状元那段历史一样,弥足珍贵!
![]()
![]()
长按三秒识别关注
编辑 姚 波
世界姚氏宗亲联谊会
展示家族的辉煌历史 助于激励子孙继往开来
![]()